一篇關於生物可分解塑膠的腦補文

一篇關於生物可分解塑膠的腦補文


  最近為了準備在綠色創業家社群分享而接觸到紀錄片《塑料王國》,觀後與其說震撼,更多的是五味雜陳。以旁觀視角而言,該片揭露中國廢塑處理業對環境的危害,以及底層階級的種種困境。但我們可不光是旁觀者呀,因為在那成山成塔的廢塑堆中,可沒少了你我的「貢獻」! 其實,在這塑膠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不也越來越像那座回收廠,而我們一個個也都成為了紀錄片的主角「依姐」。

  塑膠,憑藉著它良好的物性、多用途的應用、以及實惠的取得成本,快速取代了傳統上金屬、木頭、玻璃、紙等材料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然而,在帶給人類無窮便利的美麗人生的同時,塑膠卻也造成地球環境前所未有生態破壞的哀愁。百年無感,最終交織成一幅幅怵目驚心的塑污畫面,在多少生物的開膛剖肚之後、在為時甚晚的如今,人類那被私慾麻醉的神經才有了恢復知覺的跡象。

  眾多塑污之中,一次性塑膠製品之害尤烈,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諸多國家紛紛從這類製品開始,推出限塑、禁塑的政策,而生質塑膠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日漸蓬勃。臺灣十數年來在限塑也有所推展,但奇怪的是,經過這麼多年,你可曾聽聞限塑後還有什麼環保的選擇?更遑論大眾對於生質塑膠仍充斥著許多誤解與流言。

  這就是我們專欄「循環經濟創新白話文運動」的目的,我將在接下來的幾個禮拜,從生質塑膠產業的全球觀點出發,首先破除過時的觀點,接著從科技、政策、市場等不同角度切入,為你建構系統性的循環經濟知識框架,助攻在綠色產業裡尋找機會的個人、企業、及政策制定者。

生質塑膠在我們長期忽視的同時,已成長為一個可商轉、具應用的系列家族

  相較傳統塑膠的百年歷史及多樣應用,生質塑膠的發展還只能算是起步。然而隨著各國政策的支持,讓這誕生不過二十餘年的產業正快速地滲透著,目前比較成熟的應用是在於取代PE、PP、PS、PET等傳統泛用塑膠。

  然而生質塑膠光在中文專有名詞的使用與解釋上,就常見許多謬誤,為避免專有名詞的錯用與解釋的誤植,我建議你能直接從英文名詞及定義去了解,畢竟生質塑膠正是個舶來品哪!

  總的來說,生質塑膠可視為以下三種塑膠類型的統稱,

1. 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s)
2. 生物基塑膠(Biobased plastics)
3. 含生物基的生物可分解塑膠(Biobased biodegradable plastics)


(圖一)生質塑膠家族
資料來源:王舜弘

生物可分解塑膠:聚乳酸(PLA)不是唯一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可分解也不必然源自於植物

  我們先來搞懂生物可分解塑膠,或簡稱「生分解塑膠」。它強調的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可被環境微生物(microorganisms)快速分解,且其殘留物(水、二氧化碳、生物基質)不會造成環境的額外負擔,避免傳統塑膠被拋棄後須在環境中歷經數百、上千年才會分解,期間對生態圈所造成的負面衝擊。

  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優點是快速分解,雖然初始的物理性能與傳統塑料相近,但畢竟製品會隨著時間而較快衰退,因此應用上偏向取代一次性、拋棄性的塑膠製品,例如: 塑膠袋、商品包材、吸管、食飲容器、拋棄式餐具、農業資材…等。至於商品化的應用與商機,將會另文探討。

  這裡有兩個陷阱我們要小心。首先,可不可分解與原料是不是來自天然物毫無關連性! 事實上,現今相當占比的生物可分解塑膠都還是來自於石化資源,只不過新科技日漸成熟,目前初級原料中已有30~40%能以天然資源來取代了。另外,聚乳酸(PLA)只是眾多可分解塑膠中的一種。生分解塑膠依物性的不同也是自成一個家族,雖然在臺灣PLA比較耳熟能詳,但像PHA、PCL、PBS、PBSA、PBAT等,也都是受到廣泛使用的生分解塑膠呢!

  隨著生分解塑膠的全球推動,透過認證標章來快速分辨材質真偽已成主流。所以下次別光看到商品包裝印支大玉米,就認定它是生分解塑膠製品,絕大多時候,你的誤會可大了!正確的辨別方法,將於第二篇介紹。

生物基塑膠:不強調可分解性,但它可取代傳統泛用塑膠

  生物基塑膠顧名思義,其成分中「部分」或全部,是源自於可再生的生物基質(biomass),例如澱粉、蔗糖、纖維、微生物合成等。這類塑膠所強調的是生物基質含量的高低,以及生物基質是屬於天然、永續性原料所帶來的環境友善優點。至於此類塑膠具不具備快速的生物可分解特性,則不在考量範圍。

  生物基塑膠著重在原料的可再生性,不強調可分解性,目前產業上的發展與應用主要是針對有「耐久需求」的傳統塑膠製品來做取代,例如: 3C產品機殼、塑膠零件,汽車零組件、飲料瓶等。

含生物基的生物可分解塑膠:要能生分解、又含生物基的塑膠,正是歐洲當紅炸子雞

  想當然爾,此種材料的認定必須同時符合前述兩種塑膠的規範。此類算是三種之中最為環境友善的,既具備可分解的特質、更要求原料來源需有一定比例屬於可再生資源。

  舉例來說,歐洲有越來越多國家在禁塑的框架下,將生分解塑膠設定為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替代材料。而原本應用廣泛卻源自石化的生分解塑膠PBS、PBSA、PBAT等,近年已逐漸能從可再生資源製得,因此歐洲國家紛紛開始針對一次性塑膠製品設立第二道環保門檻,例如德國的廚餘袋便要求不但要可分解、還得要有50%的生質含量,而法國、義大利則是針對購物袋、蔬果袋要求既須可分解、還得有40%的生質含量。可預見的是,隨著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對於可分解的調控,以及生質含量的提升仍會是產業與政策積極追求的目標。

  歐洲國家為什麼要大費周章搞出生質塑膠這個新領域,它們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而我們在使用生質塑膠產品時,要如何明辨真偽,下一篇,我們將繼續為各位細說分明!

(封面來源:網路)

知識服務

天啊!這裡怎麼忽然多了這麼多工作?
2024-11-19 新能源業常常佔據國內外政治、經濟、投資、科技熱門新聞版面,但是大家都不告訴我們哪些是我們這種普通人能夠參與的機會。其實,新能源只有三個字,新事業卻有千百種,光是臺灣的儲能業,就有很多你可以參與且還有不錯收入的工作。
【投資人限定邀請】 來穎科技發表會|不用辦高爾夫球證,直接進包廂!
2024-12-16 其實很多投資人都知道要投資新能源業,重點是你得懂行。這幾年在台電、綠學院等幾幫人推動本地儲能發展及電力交易平台之下,短短三年預估交易額就上看50億(2024E),成就了不少公司實現上市櫃里程碑,而這些公司,就藏身於綠學院的會員行列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