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機?假有機?別掉入非黑即白的邏輯陷阱

真有機?假有機?別掉入非黑即白的邏輯陷阱


  上禮拜看到【綠色帶路人的心底話】專欄文章《每年有300天都在全台灣各地旅行的他,為什麼玩不膩呢?》,我很認同裡面的觀點。我今天用我在國外的一個經驗,來與你分享我怎麼看有機這件事。

  我前陣子剛結束法國及日內瓦之旅回到臺灣,走出中正機場的瞬間,立刻感受到一股沉重的熱空氣。

  天啊!怎麼這麼悶啊!

  常年飛行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臺灣的空氣變這麼悶。臺灣的夏天真的變了!夏至還沒到,新聞報導著高溫破了近十年的紀錄。濕熱的氣候又會加重空調的使用量,但是享受冷房的代價就是黑夜的持續悶燥,理論上應是降溫的夜晚,再也涼爽不起來。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公布,3月份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創下歷史新高:410ppm,上次出現相同的數值可是在久遠的500萬年前!

  對大部分人來說,不太能理解這數字的傷害,但如果有人告訴你說,當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達450ppm時,就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崩潰點,原本依賴珊瑚礁生存的五億人立即受到影響。失去珊瑚礁的屏障,海平面上升後沿岸的流失,會使得居民被迫開始遷移。而瓦解的漁業將使部分蛋白質來源短缺,造成食物爭奪、社會動亂,提高罹患傳染性疾病的機率,讓健康風險與社會成本也隨之增加,整體人類經濟活動的損失將高達無法負荷的天文數字。

  臺灣的珊瑚當然也不自外於這些環境的變化,並不是說多幾個環保人士去政府抗議,珊瑚就不會死亡。

  海洋雖然是共享的,但陸地的環境各國迥異,大家就會開始競爭。我們常拿國外與臺灣進行比較,像日本多好、歐洲多好、美國多好……。如我剛下飛機的感受一樣:在日內瓦的空氣多棒啊,臺灣怎麼這麼難受。

  但其實,緯度不同、氣候型態不同,這是不能拿來作比較的。我們沒有廣闊的平原,沒有像海一樣大的湖泊,身處亞熱帶區域的我們,平原面積很少。有人問,臺灣這麼小,怎麼能發展有機農業呢?甚至有人說,綠色產業根本不適合臺灣,因為大家買不起。

  我們是否一直用高規格、不公平,甚至是不能比較的標準在看待臺灣的綠色產業呢?說穿了,是不是正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必須比其他國家的人更為聰明、謹慎地選擇我們的產業發展方向。以免有一天,我們得跟中國大陸租地,搬到對岸去。

  這次去法國,看到他們有機、健康的產業發展驚訝不已。在臺灣,買有機農產品可能被嘲笑是「潘仔」;在法國,滿街都是有機農產,買回家是天經地義。另外,在臺灣,餐廳的門口會掛上這是日本、美國還是澳洲來的食材,好像坐飛機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在法國,餐廳大多強調食材來自當地,沒人有興趣吃冰島來的鱈魚。(偷偷告訴你,現在冰島已經沒有鱈魚了呢!)

  這幾年剛起步教學的我,成為綠色產業工作者,我相信,一切從我做起,有一天,我們會讓生產、購買綠色商品成為天經地義。

知識服務

公司儲能系統評估與建置即戰力班:廠務與服務商共學圈
2025-02-28 用電大戶年減1%的節能目標實行到今天這麼多年,就像擰毛巾一樣,擰到毛巾都快乾了,現在還要上調至年減1.5%,如何是好?
No.202 碳中和ISO 14068-1證照加餐神秘場
2025-02-24 去年(2024)很多人跟綠學院的會員都上了ISO 14068-1碳中和證照班,上完課後大家都有同樣的疑問:「ISO 14068-1的碳中和標準如此嚴苛,企業真的能順利通過相關產品或組織的查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