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說人工智慧(AI)會讓大家沒有工作,比爾.蓋茲說這對社會永續發展有利,我們應該聽誰的?

張忠謀說人工智慧(AI)會讓大家沒有工作,比爾.蓋茲說這對社會永續發展有利,我們應該聽誰的?


  這幾天張忠謀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對於人工智慧(AI)的發展,他相當擔憂會造成低薪問題,而稍早之前,比爾.蓋茲卻說人工智慧(AI)的發展對社會永續發展有利,這兩個人說法南轅北轍,我們到底應該聽誰的?

  人類在環境、社會及科技等方面的風險趨勢已較過去有了更大程度的改變,在臺灣地區,則因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已為永續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而科技創新對於資源、財富的集中化或階級流動的影響,以及對於產業活動(包含生產製造和服務等)方面的衝擊,都將無遠弗屆深遠。面對高齡化和人工智慧的趨勢,究竟應該感到失望、絕望、還是滿懷希望?

  臺灣的高齡化速度之快,全世界大概韓國及新加坡可以媲美,我們的總人口成長由正轉負已是不可避免之趨勢:民國105年,人口成長率預估為2.3‰左右。未來,人口成長將持續趨緩,推估之人口零成長將出現在民國110年至114年,人口最高峰將為2,300多萬人,之後就會往下走。


(圖一)民國105年人口金字塔及扶養比動態圖,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https://www.ndc.gov.tw/cp.aspx?n=AAE231302C7BBFC9


(圖二)民國150年人口金字塔及扶養比動態圖,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https://www.ndc.gov.tw/cp.aspx?n=AAE231302C7BBFC9


橫在眼前的困境就是人越來越老、越來越少、可以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少

  講這些都不是什麼新消息了,主要是現在社會恰好又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軟體(人工智慧、電腦運算能力、區塊鏈)及硬體(網路建設、光學感測、辨識技術、虛擬實境、機械動力、散熱科技、能源儲存)等方面的全面「整合」,成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時代。此一時代,關鍵資本為人工智慧和數據(Data)。這種發展跟人少的趨勢交集,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不論願不願意面對,根據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在2018年6月22日為止公布的預測資料,在2016到2026年,行政助理、機器操作裝配員、郵政服務員以及銀行出納員和收銀員的就業機會受到最大負衝擊,分別將減少約32萬、14萬、6萬、4萬及3萬個工作機會,原因包含:科技能簡化行政工作流程、大幅提升效率;智慧機器人與3D列印將有潛力取代相關勞動力;智慧機器將能處理信件、分類這類瑣碎且繁重的工作;以及受到線上貿易、電子商務的普及,實體店面的收銀勞動需求將持續縮減。

  這不是很好嗎,人少了,剛好也把一些基礎工作取代掉了,有些事情就讓機器做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

  受到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諍言的鼓舞,我決定嘗試利用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進行台灣地區的人口增長及科技創新對於環境、社會的影響與衝擊的系統分析,結果整理如下圖3。


(圖三)人口趨勢及科技創新對於環境、社會的影響與衝擊
 

數位創新將增加新興科技工作的供給

  自動化生產將減少傳統勞動工作的供給,即工廠仰賴自動化、智慧化生產,不須投入大量密集勞力;人工智慧則因利用大數據、圖形及內容偵測等關鍵技術,將減少傳統勞動工作的供給,但將增加新興科技工作的供給;物聯網則因生產價值體系中的溝通成本降低,將減少傳統勞動工作的供給,但將增加因應數位溝通所需要的新興科技工作的供給。

人口結構改變恰好大幅增加對於個人工作生產力的要求

  少子化的結果將減少傳統勞動工作的需求;高齡化的結果則將增加長期照護等傳統勞動工作的需求,此趨勢與青壯年扶養負擔將逐年增加具有相同的意義;然而,正因為勞動人口減少,因為對於個人工作生產力的要求將大幅增加,因此對於借重數位創新等之新興科技工作的需求將增加,方能使個人工作生產力超越透過傳統學習技藝的方式,達成個人所得成長目標。

人口減少對於環境衝擊影響反而是加分

  數位創新由於物聯網及監測技術的進步,將有機會更廣泛的建立自然生態及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但基於高互相相互關聯的新工作形態,而且對於手機、電腦、平板等不同數位操作介面的依賴和使用習慣,對於工作者健康安全的潛在影響程度還未以明確的答案;物聯網及數位創新將大量增加伺服器的建置需求,因此將增加土地資源使用;而對於伺服器的冷卻需求,亦潛在將增加潛在水資源的使用與消耗。

人口結構改變與數位創新對於就業機會帶來的影響有正有負

  若是數位創新將不必透過人力勞動來創造經濟發展,而是直接利用數位創新發展經濟,將有可能是支撐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關鍵。只不過,未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傳統農業價值觀體系,將受到嚴重的挑戰。我們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應該怎麼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而數位創新所創造的財富、福祉,是否國民、社會大眾將有機會享受?社會發展的公平正義如何兼顧?

  有個美國影集裡講過一句話,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認清這是一個問題。

  面對高齡化和人工智慧,不論感到失望、絕望、滿懷希望,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探索一個在任何時空背景下都是同樣的、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未來、什麼樣的生活?

(封面來源:維基百科)

知識服務

天啊!這裡怎麼忽然多了這麼多工作?
2024-11-19 新能源業常常佔據國內外政治、經濟、投資、科技熱門新聞版面,但是大家都不告訴我們哪些是我們這種普通人能夠參與的機會。其實,新能源只有三個字,新事業卻有千百種,光是臺灣的儲能業,就有很多你可以參與且還有不錯收入的工作。
【投資人限定邀請】 來穎科技發表會|不用辦高爾夫球證,直接進包廂!
2024-12-16 其實很多投資人都知道要投資新能源業,重點是你得懂行。這幾年在台電、綠學院等幾幫人推動本地儲能發展及電力交易平台之下,短短三年預估交易額就上看50億(2024E),成就了不少公司實現上市櫃里程碑,而這些公司,就藏身於綠學院的會員行列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