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綠電可以這樣買?連台積電聽到這個方法都驚呆了!

原來綠電可以這樣買?連台積電聽到這個方法都驚呆了!


  因為對於接下來總統大選結果的不確定感及預期心理,近期《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三讀通過,引進用電大戶綠能義務,期待已久的綠電零售商機得到了破口。許多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和綠電需求業者私下都在磋商,確保自己在這個短暫的商機破口中爭取到最好的條件。

  不過因為我國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目前僅有大約為5%,雖然之後預計會再多一些,但只要隨便幾個用電大戶(綠電需求業者)開口,就可以把市場上的綠電全部清盤,例如高科技產業龍頭台積電,已組織專責團隊在全台找綠電,希望直接向再生能源發電業者購電,以直、轉供方式取得穩定電源供應,同時換取再生能源憑證。

未來還有約五千戶的用電大戶也將加入搶購綠電的戰局,僧多粥少,如何是好?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再生能源不都要靠政府,也就是我們全民的錢用綠電保價收購制度(Feed-in-Tariffs; FIT)才能養活嗎,怎麼忽然有公司搶著購買?

  這是因為感恩你我的口袋錢,我們終於合力把再生能源養成白白胖胖的球員,現在可以上場打球了!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已經降到具市場競爭力的價格,現在只要是出口導向的企業,不管是為了取得更便宜的電、符合國際品牌大廠的綠電要求、取得更好的企業形象等,都有足夠的動機搶購綠電。

  這本是一件好事,不過接著一件奇怪的事情就發生了。因為很多企業買不到綠電,於是某立委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質詢時表示,很多公司買不到綠電,因為都被台電買走了。

  悲催啊,台電!這個國家只要出了任何事情,有什麼不是跟台電或是中國大陸有關呢!不買綠電怪台電,買了慢了怪台電,買好之後怪台電把全部的綠電都買走了。

  不過這個說法倒是啟發了我,對呀,目前電力系統中,已有約5%的綠電,那這些綠電,真的都是被台電用掉的嗎?台電主要的目的是供電,用電的人其實是我們,難道我們老百姓和這些用電大戶,一度綠電都沒有使用到嗎?我們需要搶購綠電嗎?

  所以我今天拋磚引玉,提供一個創意的解法,開各位一個腦洞,歡迎大家也可以到綠學院一起討論,也許有機會把這個解法完善起來,用全局思維看問題,而不要整天動歪腦筋。

其實包含台積電在內的所有企業,都已經「天賦人權」地取得5%的綠電,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如何把這5%包裝起來,讓企業合法得到綠電憑證而已

  過去,舊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下,要求用電戶負擔「再生能源附加費」,而針對老綠電,也反映在電價公式內,故對於用電大戶而言,實際上過去繳交的電費中,已經涵蓋到綠電。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前,全民及用電大戶都平均地用掉電力系統中這約5%的綠電。這些綠電的成本,均透過電價公式轉嫁全民分攤。

  由於我們的電費是依據用戶的「用電度數」附加繳交再生能源附加費,所以用越多電,對再生能源的發展貢獻越大,這些用電大戶其實應該要抬頭挺胸,理所當然把自己貢獻的綠電憑證取得過來,而不是緊張兮兮像個小媳婦一樣去市場搶貨。

  為什麼用電大戶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呢?因為目前電費帳單上只顯示其用電度數,全民與用電大戶無法在自己的電費帳單上看出「電力配比」,所以只知道自己有出錢支持再生能源,但不知道貢獻度在哪,所以才會弄得像是綠電憑空消失,只好去找台電要的怪事。

  所以用電大戶們要如何滿足國際品牌大廠蘋果與Google供應鏈的再生能源要求呢?

  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理論說,當兩個理論都能得出同樣的結論時,最簡單的那個解釋往往比複雜的那個正確。用在政府政策及法規制定上,則是掌握事情的本質,解決根本問題,不要人為地複雜化。順著這個思路,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這5%包裝起來,讓企業順利且合法得到綠電憑證,同時滿足國際品牌大廠的要求。

  更大膽地說,我們甚至可以讓這件事有三贏的局面。畢竟大多數民眾都沒有宣稱自己使用5%綠電的需求,如果政府換個方式,讓老百姓們集合起來將自己這些年來貢獻的綠電賣給有需要的用電大戶們,這樣民眾可省電費、賣綠電權利可發大財;經濟部、台電不用煩惱解約、分手費問題;用電大戶擔心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好一個「台積電與眾多高科技公司的未來,就是掌握在你我手中!」

知識服務

No.185~189 【10席限定】ISO 50001能源管理主導稽核員證照班 證照班
120
原力點數
No.185~189 【10席限定】ISO 50001能源管理主導稽核員證照班
2024-08-05 這次要開的證照班為ISO 50001:2018 能源管理系統—主導稽核員lead auditor CQI & IRCA 國際登錄課程,完成本課程的學員將取得CQI&IRCA認可的主導稽核員課程證書,機會非常難得且只有10位名額。
【行內人心底話】中小企業適用的綠電採購及碳管理策略
2024-04-30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沒辦法像大企業一樣有獨立的永續部,綠電怎麼搶也搶不贏大企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如何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