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碳中和,跟淨零排放有何關係?專家分析市場掌握商機

什麼是碳中和,跟淨零排放有何關係?專家分析市場掌握商機


      最近常常看到「XX企業宣布碳中和目標」的新聞,媒體聞風而至,甚至還發明出股市新名詞「碳中和概念股」,這裡面感覺有很多股票可以買,有滿滿的商機!

       但是「碳中和」是什麼?常常在媒體上看到跟著碳中和聯袂出席的「淨零排放」又是什麼?做了有什麼好處?不做有什麼壞處?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把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工程技術移除,或運用碳交易等方式取得碳權來抵換,達到正負相抵,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碳。   

淨零排放是什麼?

        碳中和只著重於二氧化碳的平衡,這還算是簡單的,淨零排放則走得更遠,包含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以及三氟化氮(NF3)等所有目前被歸出來的溫室氣體,得把排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全部移除,而非使用碳交易取得碳權抵換,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溫室氣體,才是淨零排放。

為什麼需要碳中和、淨零排放?

       減碳和防疫一樣,在臺灣排的碳,會影響全球;全球排的碳,也會影響臺灣,因此碳中和、淨零排放不是為了愛地球,是為了集體控制風險,確保你我能繼續過著有尊嚴的快活日子。

 

碳中和

(圖一)氣候變遷刻不容緩,我們是關鍵的一代
圖片來源:Unsplash

      現在的日子一點也不快活。地球就像人體一樣需要溫溼度調節,大氣中本來就存在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會阻擋、吸收從地球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輻射熱(紅外線),幫助地球維持恆溫,原本的調節系統運行得很不錯。但是工業革命之後,化石燃料(如煤、油、天然氣)主宰了我們能源的產出,燃燒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飄散至空氣中,這個調節系統就像是被蓋了一條大棉被,無法吸濕排汗,循環系統出問題,人會出問題,地球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地球出問題,倒楣的不是地球,而是我們人類,還有倒楣和我們住在一起的各種生物。

全球碳中和、淨零排放現況

       在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中,設定本世紀末平均升溫不超過2℃的全球環境目標;但是根據各種國際智庫的預估,不久後大氣增溫幅度就要超過2℃了!因此各國必須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否則光是經濟損失,對於各國都會是嚴重的打擊。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2個國家以立法方式宣告了在本世紀中葉達到淨零排放,另有超過一百個國家正在討論淨零排放的規劃(註一)。2050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目標年,也有若干歐洲國家設定更早的時間點,譬如瑞典設定在2045年,芬蘭設定在2035年。

       到這裡我們看到國家層級的碳中和,而其實碳中和從下而上,可以有個人層級的碳中和、企業層級的碳中和、國家層級的碳中和,同理也有個人層級的淨零排放、企業層級的淨零排放、國家層級的淨零排放。

企業碳中和三步驟:減碳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

       不要以為我們可以輕鬆做環保就達到碳中和,碳中和是要花錢的!產生碳排放有多重管道,每個國家因應減碳採取的策略,都會彼此影響,減碳和政策效果的評估,不僅是跨區域,也是跨領域的議題。因此,我們現在談的,多為企業與國家層級的碳中和。減碳會影響現有的許多公共設施與政策、生活習慣的設定,這並不會讓你很舒服。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買綠電追求碳中和,你可能以為買綠電就碳中和了,但是其實買綠電充其量只是減碳初級班,碳中和比買綠電還要複雜,算是減碳中級班。淨零排放則是減碳高級班,挑戰更高。

第一步:組織碳盤查

        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就要先從減少碳排放開始。太陽能等綠電產生的碳排放很低、甚至是零,所以可以稱為零碳,買綠電憑證、工廠使用100%綠電,是抵你「用電產生」的碳排放,但是公司的營業及生產活動相當複雜,其他來源的排放,必須搭配負碳技術和其他政策工具來達成碳中和。目前國際上對於碳排放計算的三個認定範疇(註二):

範疇一:工廠生產的直接碳排放,來源包括製程使用氣體、緊急發電機、公務車輛使用燃料,或其他活動所產生之逸散性排放源。

範疇二:外購輸入能源所造成的間接碳排放,包含電力、蒸氣、加熱等。所謂買綠電憑證、工廠使用100%綠電,就是說你跟台電買了多少度電,再買相同度數的綠電,就可以宣稱100%綠電,抵扣「用電產生」的碳排放。如果以為用綠電就零碳排,你可能會用了更多的電,產生更多的碳排放,這反而對環境沒有幫助。

範疇三:其他間接碳排放,包含供應商生產與運輸、廢棄物處理以及員工通勤與差旅等,你買的綠電自然也沒有抵扣這部分的碳排放,但若企業要宣告碳中和,這塊也得處理。

第二步:各種減碳行動

        企業可以進行的減碳行動有很多,以後有機會我們再展開談。

第三步:使用抵換或負碳技術

        抵換屬於減碳政策工具的一種,而負碳技術以全球範圍和規模來看尚未普及,因此我們再等一些時間,再展開談。

碳中和的本質是競爭,一場全球規模的博弈,領先者將能制定遊戲規則

       在臺灣,大家已經習慣什麼事都聽國際品牌商發落,連做個碳中和,都要拿歐美國家來施壓。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其實新的政策與公共設施、生活方式,就是新的商機,比爾.蓋茲在他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一開始就提到,他是來說明達到2050碳中和有多少機會,而不是多少障礙的。能源是減碳任務的關鍵,這其中就包括了潔淨能源、高效率電廠、儲能、氫能源、核能、碳捕集及封存、零碳交通、車輛電動化、鐵路系統重建、建築節能等。

       碳中和目標事實上就是代表著重新設定人類社會的目標,因此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且需要務實的商業模式,將消費習慣轉換為低碳模式。只要誰的技術領先、誰的產品能快速普及、誰的碳金融市場最快建立,誰就擁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減碳已經超越了環保愛地球的層次,綠色產業、產業綠化的發展將是一場全球規模的博弈。這是千年一遇的大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在新一輪的遊戲規則中,取得遊戲規則制定權。綠學院不是很愛說「眼界,決定企業的世界」嗎,我們再加一句,眼界不只決定企業的世界,它還會決定你的命運,以及國家的命運。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碳中和,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邀請你註冊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

(註一)https://eciu.net/netzerotracker

(註二)為了方便理解,這裡還是依循ISO 14064-1:2006中的「組織邊界」所界定的排放面向(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來說明。在新版的ISO 14064-1:2018裡,將原本的組織邊界改為「報告邊界」,並將排放重新彙整為六個類別,分別是(a)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原範疇一);(b)來自輸入能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原範疇二);(c)來自運輸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d)來自組織使用產品的間接排放;(e)來自使用組織產品有關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f)來自其他來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後四種類別為原來範疇三排放的細化。

替你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好跟此名詞有關的全系列專欄文章,保證立刻提升功力

重磅!預言臺灣將宣布碳中和目標

2020年初疫情造成全球許多地方封城與停工,碳排放一定也下降了,氣候變遷的壓力不是應該緩和一些了嗎?為何各國還要相繼宣告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呢? 雖然去年全球碳排放因疫情一般預計下降了約7%,但影響全球地表均溫真實的指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去年(2020)創下歷史新高418 ppm...

2021/04/06
買綠電不就碳中和了嗎,企業最近在緊張什麼?

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把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工程技術移除,而綠電只能抵「用電產生」的碳排放,公司的營業及生產活動相當複雜,必須搭配負碳技術和其他政策工具來達成碳中和。

2021/06/21
三年前他預言儲能商機落點,今提出最大膽的淨零排放國家戰略

碳中和的本質是競爭,一場全球規模的博弈,領先者將能制定遊戲規則,未來的國家如果沒有實力坐上掌握底層技術的大國餐桌,你就只能被放在他的餐盤上

2022/06/20
碳盤查焦慮?企業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必懂的關鍵字其實是「綠色溢價」

如何決定哪些產業應該優先淨零排放? 國際上大家用「碳排放強度」和「減碳難度」分析並設定減碳的優先順序,但設定產業減碳優先順序應該要有更好的方法,也就是要考慮減碳難度,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一個重要的方法—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綠色溢價是什麼?一種分析減碳難度的方法,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為了減碳,要多花多少錢

2022/07/04

知識服務

No.185~189 【10席限定】ISO 50001能源管理主導稽核員證照班 證照班
120
原力點數
No.185~189 【10席限定】ISO 50001能源管理主導稽核員證照班
2024-08-05 這次要開的證照班為ISO 50001:2018 能源管理系統—主導稽核員lead auditor CQI & IRCA 國際登錄課程,完成本課程的學員將取得CQI&IRCA認可的主導稽核員課程證書,機會非常難得且只有10位名額。
【行內人心底話】中小企業適用的綠電採購及碳管理策略
2024-04-30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沒辦法像大企業一樣有獨立的永續部,綠電怎麼搶也搶不贏大企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如何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