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如何量化?要多多元、平等和包容才合理?谁说了算?

生物多样性如何量化?要多多元、平等和包容才合理?谁说了算?


  上一篇《AI有比生物多样性厉害吗?》上架之后,我陆续收到朋友们的讯息,像这种绝对政治正确的议题,肯定是100%一片叫好。没有人会反对生物多样性,不过当虎头蜂在你家筑巢时,你肯定拿起电话就打119。

  绿色工作者很习惯把事情做过头,例如其中很多人会把生物多样性当成神学,延伸到对人的多样性(也就是DEI)的尊重与包容,还得计算分数,这非常危险。我希望接下来开始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量化指标时,除了脑中浮现出你从来没去过的热带雨林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之外,你能理解目前人类只是试图用科学处理生物多样性的议题,指数只是表达方式之一,跟之后要谈的生物多样性的定价方式也没有绑定关係。科学是有限的,因此不需批评生物多样性伪善,也不需要觉得谈生物多样性就道德高尚。

生态系多样性的量化方式

  暖身回顾,生物多样性有三种,分别是生态系多样性:森林、河流、珊瑚礁都要有;物种多样性:从老虎到蜻蜓都不能少;基因多样性:就像我们人类有高矮胖瘦,物种内部也要多样,这样才有抵抗力。接着我们用指标来量化,看看如何量得清楚。

方式一:生态系类型数(Number of Ecosystem Types)

  「在一块土地上,有多少种生态系?」类型数越多,代表生态功能与保育价值越高。

  生态系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气候、土壤、水文)组合而成,类型越多,代表地形、气候与功能越多元,能撑起更多物种与服务。举例:森林、湿地、草原、珊瑚礁等都算不同类型。以湿地来说,还能再细分成沼泽、泥炭地、红树林等,提供蓄水、防洪、淨水与重要栖地等服务。

方式二:景观异质性指数(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dex)

  同样的面积,排列组合不一样,生态影响也会差很多。景观异质性用来量土地利用/复盖的多样性与複杂度:例如土地复盖的Shannon/Simpson多样性、拼接/聚集度(Contagion/Clumpiness)、边界密度、块斑密度与面积分布、连通度等。它能回答森林、农地、湿地、都市区等怎麽分布、佔比多少、彼此连不连得起来。那我们怎麽算呢?常用遥测影像+GIS分析(如FRAGSTATS、R的套件),把整体格局数字化。

物种多样性的量化方式

  物种多样性量化则有四种方式:

方式一:物种丰度(Species Richness)

  只看「有几种」,不看「各有多少」。例如:森林调查记录到25种鸟+10种哺乳+5种爬虫=物种丰度40。都市公园物种丰度若只有8,就明显低于森林的40。这种方式快速、好比较,但不告诉你分布平不平均。

方式二:香农指数(Shannon Index)

  进一步考虑平均的问题,把物种数与比例一起考量,越平均、越多样,指数越高。例如:森林A有5种鸟,各约20%;森林B也有5种,但1种佔80%,这时森林A的指数较高。这种方式拿来比不同地区和社群的综合多样性很实用。

方式三: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

  任选两个个体,抽到同一物种的机率,抽到的机率越低,代表多样性越高。例如:森林A有10种鸟、各10隻;森林B也有10种鸟,其中1种佔90%,这时森林A的指数较高。这种方式对「优势物种」特别敏感,常与香农指数搭配看全貌。

方式四:均匀度(Evenness)

  观察物种的分配平不平均,0~1之间,越接近1越平均。例如:森林A有10种树,各10%,均匀度接近1;森林B也有10种树,其中1种佔80%,其馀9种共20%,均匀度约0.3。补强「只看有几种」的不足;高丰度但低均匀不等于高多样。

基因多样性的量化方式

  基因多样性量化则有三种方式:

方式一:等位基因丰富度(Allelic Richness)

  同一基因位点有多少种等位基因,意思是同一个「位置」可能有不同「版本」,像花色基因有红花、白花、黄花等。例如:某群体的花色基因有4种等位基因,代表该位点的等位基因丰富度为4。两族群若平均丰富度分别为4和3,则前者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等位基因多代表演化与适应的弹性大。小族群或濒危物种常出现下降,意味基因多样性流失。

方式二:异质性指数(Heterozygosity)

  群体中「带两个不同等位基因」(杂合子)的比例,可分为观察(Ho)与期望(He)。例如:100隻个体中有40隻是Aa代表Ho=0.40;若理论预期50%杂合代表He=0.50。异质性高代表基因多样、抗压与适应力强;异质性低可能暗示近亲繁殖或瓶颈效应,是族群健康的警讯。

方式三:分子标记分析(Molecular Marker Analysis)

  常见Microsatellite(SSR)工具为基因组短重複序列,常用于族群结构、亲缘鑑定;SNP(单核苷酸多型性)工具则用于单一硷基的差异,例如分辨基因层级变异,支援大尺度族群与性状研究。例如:研究濒危石虎时,用SSR比对不同地区族群,判断是否仍有基因交流。区分稻米品系时,用SNP挑出抗病或耐旱的育种素材。把「看得见的型态差异」升级为「看得见的基因证据」,是保育与育种的基本功。

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标的量化方式

  为了快速看到全球或区域的趋势,科学界也有「一眼看懂」的综合指标:

方式一:全球生物多样性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 LPI)

  由WWF和ZSL合作,长期追踪全球涵盖5,495种、近3.5万个嵴椎动物族群的数量变化,成为一个指数。发现1970到2020年间,全球嵴椎动物族群数量平均下降约73%,凸显栖地破坏、过度捕捞、气候变迁等压力。该指数像是地球的健康仪表板,作为政策沟通、检视SDGs进度之用。

方式二: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IBI)

  把鱼类组成、底栖无嵴椎、多样性、植被、水质参数等整合成一个分数,评估淡水生态系健康。例如:美国伊利诺州的河川治理就用IBI追踪成效。臺湾也以本土鱼种与底栖生物建置IBI,诊断河川是否退化。比单看水质指标更全面,能支援流域治理、汙染管理与復育绩效评估。

方式三:生物信用额度(Biodiversity Credits)

  类似碳权的市场机制,把保育变成可投资、可扩散的行动。同时也要看紧额度真实性、避免漂绿、利益如何公平分配,以及长期维护及监测能否跟上,请见之前文章《碳权丑闻频传,还要推生物信用额度?》说明。

  还有许多新型量化方法,例如环境DNA(eDNA),从水、土壤中撷取DNA残留,快速辨识出曾经出现的物种;声景监测(Soundscape Analysis)可以分析生态音频资料例如鸟鸣或昆虫声,判断物种活动状况;AI与遥测影像来辨识土地复盖类型、分析栖地分布与变迁趋势,未来应该会百家争鸣!

知识服务

No.209 两小时解读绿电转供24/7 CFE全时匹配新制及商机
2025-10-01 想像你经营一间晚上10:00营业到凌晨4:00的夜店,开记者会宣布你是全世界第一家RE100的夜店,结果环保团体发现你买的全是白天才发电的太阳光电,发电跟用电的完全不匹配,于是再开另一个记者会质疑你漂绿,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于是正妹再也不来你的週四淑女之夜了。
成功没有捷径,找绿学院媒合就有!
在绿色产业工作这么久,看到这两年碳中和议题让公司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想必你对这标题感受很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