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早上起床明明不饿,还要照著「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吃吗?》,我跟大家聊到早餐是不是一定要吃。在文章刊出后,陆续有几位读者提出问题。
诸如:
● 为什么一天可以只吃两餐,而不是三餐?
● 两餐是要固定时间吃吗?还是可以随便找两个时间吃?
● 很多人都说三餐要定时定量,没有保持固定时间吃早午晚餐,胃不是会坏掉?
● 现代人常常开会,开完会之后才吃,长期来说可以吗?
● 有人说晚餐最好吃水果,不要吃淀粉和肉等东西,以免变胖?还有一种说法说因为快要上床睡觉了,吃水果对胃来讲比较轻松?
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著一句俗谚:「吃饭皇帝大」。其意是,吃饭非常重要,有什么天大的事都等吃饱再说。另外还有一句台湾谚语:「吃紧弄破碗」。其意是,吃得快容易打破碗,凡事要按部就班,切勿操之过急。
这平易近人的文字叙述中,蕴含著非常重要的养生之道。现代人生活步调十分繁忙,因此,常常牺牲自己的用餐时间来开会,或处理公私事,而真正安下心来专心享受美食的人不多,这时如果脑海中还是坚守著一日三餐非吃不可,就是重量不重质,脑袋坚守著要吃的教条,身体无可奈何只能照单全收。换言之,与其急急忙忙赶在开会前吃饭,更适合的是在开会先前简单吃一点东西,然后开完会再好好吃饭。
我会从自我了解与觉察的角度来谈,你适合一日吃几餐。好比你照做吃饭这件事,但吃的过程如果缺乏时间,又少了放松的心情,这时,可能陷入狼吞虎咽、食不知味,而接著出现像是腹胀、打瞌睡,甚至呼吸不顺畅等难题。
《黄帝内经》叙及「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原则,我们在用餐时,以五谷为主食,并善用咀嚼生津的天赋玉泉,是提阳造血的第一要件。水果对身体而言,会有调和的功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吃,更不适合多吃。尤其是身体容易水肿、怕冷、易感冒、气喘、流鼻水、胃酸过多、胀气、便秘、腹泻、身体燥热、皮肤病、久病不愈的人,对于水果要敬而远之。食物容不容易消化,端看肠胃能力,只有保有阳气才足以消化食物,水果属阴,过食则伤阳,而损及健康。
旧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需要足够的体力进行劳务,所以三餐时间正常且分明。现代人的生活型态已大不相同,因上班、上课时间不同,每个人的作息都有所差别,有人会早睡早起,有人会晚睡早起,有人会晚睡晚起,有人白天上班,有人中午,也有人上夜班,因此,吃饭的时间与次数,当然因人而异,每个人应找出适合自己的饮食节奏。
一日三餐或二餐,端看你的生活节奏与肠胃的消化力,不必为了头脑莫名的担心,用制式的规则来告诉自己走标准化的路线,而漠视身体一再给你求救讯息。你可能以为只要吃三餐,就有体力与营养,殊不知身体是否有能力充分吸收、培养吃饭的乐趣,才是真正的关键。
好好吃每一顿饭,比每一顿饭都得吃来得更符合自然法则。不同于一日三餐,我建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午晚两餐或是早晚两餐。
早上较晚起床的人,可以试试午晚一日二餐,中午和晚上吃大地的食物,早上不吃任何食物也不饮水,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气食的概念,意思就是你还是有进食,只是进的是天地的能量。
早晚一日二餐时,重点在明确的区分水与食物。用早餐一餐的气韵度过一整天,在早餐至晚餐前,让肠胃处于空腹状态,就会活用体内的热气韵,这时肚子虽然有点饿,但是感觉不到空腹感,反而会觉得身体轻盈、精力充沛。
- 早上六至八点吃早餐
- 吃早餐时不饮水或喝汤
- 早餐后隔开两小时才喝水
- 下午五至七点吃晚餐
- 吃晚餐时不饮水或喝汤
- 晚餐两小时后到晚上十点前喝水
养生从吃饭开始最为智慧,因为吃饭可以调和心性,了解自己的身心状态,而即时调整,归零重来。每个人都能藉此找回生命的自主权,当自己身体的主人。千万不要轻忽吃饭时自己比皇帝还要大、珍爱用餐的美好时光,他所蕴含的意涵是好好吃每一口饭来滋养身心、好好观照自己,是礼敬生命的一种态度。
(封面来源:Pablo Merchán Montes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