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在《十个储能九个骗?正确辨别储能方向成为老司机》跟你聊因为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储能系统成为协助电网稳定的重要角色。储能系统如同「水库」,居中做个「削峰填谷」调节:水多的时候储存起来,水少的时候放出来大家用,我想你应该已经很熟了,今天,我来跟你讲点你不知道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需要看国外电网运作的案例与经验,有天我找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美国加州三间电力公司的联合研究案。这个研究显示,只要让再生能源发电场域搭配一定比例的储能系统,也就是复合系统(hybrid system),就能维护电力系统稳定。在其研究案中,其于装置容量500MW的太阳能电厂搭配了500MW可支撑四小时的储能系统,可大幅提升到理论上所谓的「完美发电机」(perfect generator)。
这时你一定有个疑问,1:1的比例设置储能系统?这也设置太多了吧!太阳能已经产生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么能信任一个连电池回收机制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储能系统,更何况听说电池还会爆炸?
你买过保险吧,如果想要全套的保险例如寿险、意外险、医疗险、癌症险或旅游险等,它的价格自然就会比较高,选择基本款则比较便宜。储能就像保险一样,当你想要用1:1的再生能源搭配储能的输出容量配置,就像是买全套的保险方案一样,储能会成为非常安全的完美发电机,你几乎可以确定100%的时间都会非常安全。
但是要1:1的比例设置储能系统,投资成本极高,因此大都是电力公司当作基础研究买来实验并操作看看。实务面考量经济效益后,多数会使用10:1的比例,也就是再生能源容量的10%作为储能的输出容量配置,只设置10%用整年度的信赖区间来看,假设可以满足99.9%的时间,表示一年8,760小时会有0.1%,也就是8.76小时储能无法达到稳定电网的功能。你愿意为8.76小时付出多少的「保险费」?
美国加州认为他们的储能需要撑到四小时,台湾倒是不需要撑到四小时,我们只需要大型再生能源案场的输出能符合新修订之升、降载率限制,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在没有太阳或没有风的时候,要有个储能可以撑个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这段时间让其他选手例如新式燃气机组等补上来。因此,「储能保险费」显然应该由太阳能及离岸风力业者买单,他们应该承担备用容量的责任。
承担10%的责任你听起来觉得很轻松,但其实这工作相当吃重,只有大型储能系统可以扛得起来,而且建置并维护营运大型储能系统是有技术门槛的。不只发电端大型再生能源案场需要储能,电网端也需要储能,因此这里面的商机可真不小,如果你想要提供「储能保险服务」让需要保险的人跟你「买保单」,你应该从哪里下手呢?
在《储能概念股夯?行内人揭真相》一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储能系统从原材料到系统的七层整合,毫无疑问,台湾的商机落点正是在最后一层:系统整合。
(图一)储能系统目前各层的建置成本结构
资料来源:大同公司
你可能从上图中发现一个问题,系统整合才占储能系统建置成本的10%,这看起来并不是高产值的产业,为什么要挑选这块商机呢?
这是因为系统整合需要面对最多元的应用场景,是最复杂、最难、且一旦培养起竞争力,其他竞争者很难跨越的城池。以系统整合商而言,他必须寻找合适的策略伙伴,包括电池系统供应商(含BMS)、PCS供应商、电力设备/盘供应商、工程安装业者、软体平台暨设备业者、EMS业者、云端管理平台业者等,并须具备整合前述设备以进行规划设计、建置案场专案管理及日后维运的能力。
不论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为何,寻求策略合作伙伴都是必须的,因为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也没有必要涵盖所有角色。台湾以往的供应链思维都想要「一条龙」,其实是制造业及代工的思维。在不同的情境与应用场合,需要整合不同策略合作伙伴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一条龙看似省钱,却不利于争取更多元的应用场景,这却正是储能应用市场的特点。
我们公司正在专心建立系统整合所需的核心技术与能力。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商机告诉你呢?这样不是容易被其他人复制或模仿,进而成为公司的潜在竞争对手吗?
因为这件事很难,尤其最难的是,这牵涉到要改变你的认知。我常跟公司的同仁说,你们年轻人必须有决心摆脱台湾业界常见的「赚一票」的心态,这不是在抢一个专案,乃是在开拓并经营一个新事业,这样做储能才能成功!
这真的不是很容易,尤其在台湾过去几十年制造业思维的养成之下,一时间要大家尊重不同定位中的专业分工,寻求上、下游策略伙伴的整合,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但我真心认为若这个认知没有改变,储能商机只能停留在这个小岛上,做完台电的电力辅助服务也就结案了。我盼望台湾的储能系统与其应用的业者们,尤其是下一代的年轻人们,能共同合作、携手打造一个健全的产业生态,在建设台湾成为能源转型的成功案例中累积经验、实绩及合作默契,进而组成输出海外的储能系统整合国家队。
(封面来源:Matt Hudso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