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著碳管理议题逐渐引起关注,各种有助于减碳的技术、策略、工具等也开始被广泛讨论,碳定价(carbon pricing)即是其中之一。
碳定价就是为排碳行为贴上价格标
在商业世界中,我们已经习惯把每项商品或服务贴上价格标。不过目前几乎所有商品或服务,都没有包含排碳的成本,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替碳进行定价,把它贴上价格标,让大家为排碳行为付钱。碳如何定价?就是把排碳造成的各种损害货币化,计算为成本、并将其与排放行为进行连结,经常用「每吨碳排多少钱」表达。
根据对象,会有不同的碳定价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依碳定价的执行者来区分。在发展初期,碳定价多是由公部门、也就是各级政府设计执行;随著时间的推移,开始有私部门、也就是私人企业采用碳定价来减少公司碳排,这种我们称之为「内部碳定价」。
(图一)碳定价就是把排碳造成的各种损害货币化
图片来源:caixinglobal
政府常用的碳定价工具
依据目前实务上的发展,由中央、地方、跨国等不同层次的各级政府执行的碳定价工具有三种,分别是「总量管制排放交易」、「碳费或碳税」、以及「碳信用机制」。
工具一:总量管制排放交易
在作法上,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是先由管理者设定一个排放上限,然后再把符合这个上限的排放许可,分配给受管制的排放源。在机制执行之初,为增加接受度,通常是先用免费的方式来分配排放许可,接著再慢慢转变成有偿的方式(拍卖)来分配。也就是说,在这个机制下,真正会被定价到的排放量,是超过排放许可的部分;这时候排放源可以自己减量,或是去市场上购买其他排放源释出的许可,以避免被处罚。除此之外,总量管制排放交易的执行需要较多的准备工作、行政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多是采用「抓大放小」的方式来管理,只管制大排放源,不太会把小排放源纳入管制。目前在实务上,这个机制有应用在跨国层次(像是欧盟)、单国层次、也有地方政府层次(例如日本东京都、琦玉县)。
工具二:碳费或碳税
这种工具更为直观,是针对碳课征一个税费,以达到定价的目的。在作法上,有的是就各种在使用后会带来碳排的能源—例如各种化石燃料—课征(从源课征)、有的则是直接针对排放源的排放量来课征(从末端排放课征)。碳费或碳税在执行上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税费系统来处理,因此行政成本相对较低,适用对象亦相对较广。但在实务上,也有不同的设计考量。比如,多半遵从不重覆课征原则,不会从源课一次、末端排放又课一次;对于一些冶金及电解过程缺乏替代技术的部份,会免予课征等。目前这个机制存在单国层次及地方层次的应用,但尚未有同时涵盖不同国家的跨国应用。
工具三:碳信用机制
碳信用机制是一种可以将减量成效透过认证转换为碳权的机制,也常称为排放抵换机制。在实际操作时,申请者必须先执行一个减量专案、并针对减量成效进行监测;接著再由第三方独立机构验证减量成效,最后向机制管理单位申请与减量成效等量的碳权。在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机制下所核发的碳权是一种排放许可,但碳信用机制下所取得的碳权,是减量成效的认证,且必须先有减量才能取得。由于这个机制所产生的碳权亦能在市场上交易,因此可透过交易价格来进行碳的定价。我们环保署所创建的抵换专案,就属于此类,目前国际上已有超过15个国家拥有境内的碳信用机制,由于碳信用机制所产生的碳权,可用于排放量的抵减,其角色多半是扮演总量排放交易机制或碳税费的补充机制。
企业常用的内部碳定价
碳定价除了公部门的三种应用之外,近年私部门也开始应用碳定价工具来进行公司内部的碳管理,称之为内部碳定价。在具体做法上,会先划定公司内部应受到碳排放管制的对象,例如将公司内部不同的部门别设定为管制对象,接著,再使用类似前述的碳税费做法,针对这些管制对象的排放量进行课征。公司内部通常会成立一个基金来管理这些课征而得的资金,而被管制对象可向此基金提出减量专案的规划以取得补助、进而减少该部门的碳排。这种碳定价方式的重点,在于提供各部门减量诱因,由下而上找寻减量机会、并付诸实行。依据目前最新的统计,全球市值前500大的公司已有一半已采用、或规划于二年内采用内部碳定价来管理公司碳排,并将内部碳定价视为引导公司低碳投资的有效工具。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可以帮助你脱离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识或资讯,片面解读碳定价。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邀请你注册或登入成为绿学院用户,绿色产业最前沿的趋势、商机、人脉、资金一键抵达,也欢迎参加产业小聚,认识更多A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