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天下资料,王建栋摄。
现今的「洋垃圾」是个必然问题,解决方案也不是没有,只不过台湾的决策者和政策企划单位没有先去规划和预防。
台湾很早就知道「掩埋」对废塑胶而言根本不是一个选项。因为塑胶千年不烂,「焚化」又有戴奥辛、二氧化碳排放和炉渣等问题,加上能源转换效率低,所以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回收」,当做垃圾处理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暸解到回收系统真相之后,人们开始质疑「回收还是我们的信仰吗?」
「绿学院 」在5月刊出文章『我们每天做回收都是做假的!?你我都掉进「台湾之光」陷阱』,《天下杂志》也做了深入调查,在9月出刊封面报导《谁让台湾回收神话幻灭》。「回收」仍然应该是我们的生活理念吗 ?
先谈到塑胶回收的本质。现行的绝大部分回收是传统的「降级回收」(Down-cycling),废塑胶必须先经过严格的分类和清洗,再做成回收的二次料塑胶粒子,但是品质就不如原生料。而且这些回收塑胶顶多只能循环4、5次,一次比一次品质更差,所以很多重视品质的企业其实是不用回收塑胶的,不是他们不重视环保,而是因为他们更重视品质。如果他们没有办法分辨哪些回收料是二次甚至更多次循环后的制品,最安全的采购规范就是仅能使用原生塑胶,以确保品质的稳定性。
所以,全球最大的低价塑胶需求国家中国大陆,在2016年就花了37亿美元,向国外买了730万吨进口废塑料,这完全是符合市场机制和供需的。这些在大陆制造的回收塑胶供应了广大大陆低价塑胶的需求,并制作成低价产品,又卖回给欧美等地。大陆在塑料回收产业没有顾及环保及人权,固然是应该改进的,但是废塑料的「降级回收」本质,却不是大陆的错,应该用更宏观和普世的系统角度来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塑料王国》这部纪录片改变了大陆作为世界最大废塑胶进口国的政策,用充满诗意却令人痛心的方式点出问题,但却没有涉及任何解决方案,这反而是台湾的机会。
台湾可以禁止洋垃圾进口吗?
先说大陆这次对废弃物进口下禁令,而台湾仍然允许废弃物进口,并非「台湾反而比大陆更不环保,更落后」。废弃物的产生不全然是消费者的问题,生产者要负很大的责任,所以全球各地都已经或准备设立「生产者延伸责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的立法,将来台湾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国外之后,一旦生命周期结束,所形成的废弃物必须由生产厂商负责处理。若台湾政府禁止废弃物进口,有可能因为台湾不愿意负起EPR的责任,导致台湾产品无法卖到欧美日等国。这当然是台湾承受不起的。
另一方面,进口到台湾的废弃物并非免费,而是价值不斐的资源,重点不在于「别国要不要」,而是「台湾能不能」。如果台湾能够有完善的产业技术,将废弃物在不产生污染的状况下变废为宝,落实循环经济的话,那么反对的论点都将缺乏有力的支柱。风传媒一篇文章提到 「……前述赖清德提到的宝特瓶再制,李应元解释,我国宝特瓶的回收与再利用,产业结构完整,可望达到循环经济;除台湾本地回收的宝特瓶外,可能尚需从国外进口来制成其他产品,和洋垃圾并不同。」对于宝特瓶以外的其他洋垃圾而言,若台湾也能做到「回收与再利用产业结构完整,可望达到循环经济」的话,那是否也能比照宝特瓶台湾可以对所有洋垃圾开放?
另一篇文章写到:「别重蹈过去台湾成为全球『废五金王国』的覆辙吧!」但媒体渲染及矫枉过正的结果是,现在台湾几乎没有处理混合废五金的能力。今年1~5月环保署的统计是台湾出口了超过10,200 公吨的有毒混合废五金到日本和比利时。如果他们都效法李署长所说的「别国不要的我们也不要」,那么每年超过2万吨以上的有毒废五金就会在台湾累积。但如果大众不会因为日本和比利时接受了台湾的废五金,就是落后的、不环保的,不会认定荷兰、德国等国家因为接受了别国的废塑胶,就是落后的、不环保的,那么媒体唱衰台湾的立论就没有根基。
绿学院的郭家伦在文章中提到「现阶段塑胶回收的首要瓶颈就是经济规模,因为只有单一种类塑胶的使用量够大时,回收才能有足够的经济效益,否则不赚钱的工作没有人愿意投入。」禁止洋垃圾进口只会更减弱台湾塑胶回收业的经济规模,况且它也违反第17项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 17)国际合作,更不利于将来可能的塑胶解决方案,所以锁国式的禁止洋垃圾进口是弊远大于利的双输观念。绿学院的文章中就提及「台湾的心有多宽,市场就有多大」;「塑胶循环科技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要如何发展的问题」。
台湾其实可以让废塑胶「升级」?
台湾可以解决塑胶回收的「降级回收」问题吗?答案是:一部份。但是又创造了其他的问题。
回收废塑胶的改质加工是台湾塑胶产业的强项,例如「混炼」,也就是将废塑胶与新塑胶料或其他种类的塑胶混合。然而这种改质会创造出无法分离的多种材料、干扰光学辨识的复合材料等,以致于无法再回收,只能进焚化炉。真正永续的回收,应该是要做到 「升级再造」(Upcycling)。而台湾是少数有能力做到这件事的国家。
台湾新能动力的R-ONE(Regenerated Oil & New Energy,一种最佳化的热裂解技术)可以将混合废塑料无污染的转换成干净柴油,是全球唯一用于柴油引擎不冒黑烟的高级油品,也是现在的海洋和陆地废塑胶最佳解决方案,2015 年曾受德国政府邀请到柏林演讲如何以 R-ONE 技术解决海废问题。但在台湾,拿不到政府的废弃物处理许可,拿不到贩售柴油执照,也苦苦的寻觅长期而稳定的塑胶废弃物来源。
R-ONE需要的废塑胶不须分类也不须清洗,包括复合材料、混合废塑胶、破渔网、保丽龙浮球或沾上油渍的塑胶袋等,都是 R-ONE 可用的来料,所以它是补足全球塑胶「降级回收」本质的一个重要后卫。这种「升级再造」油品马力比石化油品高了15%(或说省油15%),废气排放又比石化油品低,而且能源转换效率比焚化炉高出许多,投资报酬率也比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再生能源更佳。
义达创新的FPC技术则以农业废弃物制作成100%生物可分解塑胶的替代粒子,是海洋塑胶废弃物源头减量最好的防治办法,也是防止将来塑胶废弃物的最佳方案,2017年6月被美国海废专家展示于纽约的第一届联合国海洋大会。FPC除了能防止因为燃烧农业废弃物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之外,它也能取代千年不烂的塑胶。将农业废弃物压制成燃料棒当作燃料,取代的只是低价的煤炭,但还是必须燃烧,仍然会产生空气污染;若制作成 FPC,则价格比煤炭高出25倍,又不需燃烧、不产生空污。而且这种植物基的塑胶取代品是常温下即可生物分解,不但价值比普通石化塑胶更高,更不污染海洋和大地,是塑胶废弃物源头减量的利器。FPC 的制程没有水、空气和噪音污染,除了创造高价值,又同时减低空气污染,是另一个废弃物 「升级再造」的范例,也是让联合国打开门接受台湾的先锋。
只是,这些台湾领先的「升级再造」技术若无政策法规的支持、稳定的来料、销售出海口和系统规划的搭配,则非但解决不了台湾本地的垃圾问题,也无法消化运到台湾的洋垃圾,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其他国家或中国大陆赶上。
循环多样性与宝特瓶的第三次轮廻
循环经济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学者认为废塑胶回收最后要回到塑胶粒当原料才是上上策,其他应用包括热回收等都是次等选择。然而因为「降级回收」的本质,传统的回收无法永续,能做到永续的「升级再造」,几乎都不是回收后立即做成相同的原材料。塑胶和柴油都源自于石油,回收塑胶变成塑胶,最终是减低石油的消耗,回收塑胶变成柴油,最终也是减低石油的消耗。只是前者继续产生回收塑胶往下轮廻,后者往上变成能源,同时止住轮回。所以简单的小圈循环经济不容易解决「降级回收」的问题,更大范围不同种类的应用,达成「升级再造」的机会较大。这种更为永续的循环经济系统架构,我把它称之为「循环多样性」。
将废宝特瓶容器做成纺织品,是台湾享誉国际的强项。然而纺织衣物平均寿命只有1.5~2年,以目前的科技只能用焚化或掩埋。下个月的「台北纺织展」即将展示以纺织废弃物采用「循环多样性」原则做成的「升级再造」绿色建材,这是宝特瓶的第三次轮廻,可以把寿命延长到10~15 年。台湾的循环经济业者正在准备成立全球唯一的「纺织废弃物全回收联盟」,台湾有机会也有能力为全球处理纺织废弃物,并且创造高附加价值,除了达成联合国的各项永续发展目标之外,这也是千载难逢的台湾国际品牌机会。
如果台湾的产官学界及民众能认清此点进而团结一致的话,则这次的洋垃圾事件,有机会让台湾人看清楚「回收神话破灭」之后的真正本质,进而依循正确的政策改善治理,则台湾之光有可能从「名列前茅的回收」,升华成对台湾更有利的「全球循环经济和永续发展的灯塔」。
台湾人可以怎么做?
我们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如果只迷信回收率等表面数字而不暸解再利用的去处、市场需求、价格及获利;不用「逻辑」而只用「感情」来思考资源回收和循环经济的话,那么就很可能导向「政府在欺骗民众的感情」这种结论。然而如绿学院的叶欣诚所说:「资源回收真正的底层逻辑,是让资源回收、处理、再制之后的产品有市场,且有合理的利润,整个体系才能顺利运作。……由环境与经济、社会组成的绿色经济,是人类迄今发展出最成熟的永续发展论述。只想靠著环保的手段,并不能解决环境问题,因为整个自然与人类系统是连动的。」他建议民众用几个面向来检视:
- 在谈论这件事时,我是否「感情」重于「逻辑」?
- 在制定政策时,我是否重「政治」,而非「科学原理」?
- 在说明绩效时,我谈的是「数字」,还是「真实效果」?
- 在讨论永续发展时,我是否强调「教育意义」,忽视「商业价值」?
- 在指责他人不环保时,我是否看「环保」重于「永续」?
其次也该具备「系统思考」及「批判思考」两种能力。国家地理杂志曾经指出,「这些登上回收车的塑胶垃圾们,却还是有大半最后进入了焚化炉。」「环保署回收基管会为解决乏人问津而堆积如山的薄片塑胶,补贴业者将其破碎为胶片,但没有制成再生粒料,而是送进焚化炉。」「相对于环团对于回收现况的失望观察,环保署回收基管会所呈现的数据却是,目前所有公告应回收的塑胶回收率,合计高达84%。」
如果这些政府补贴了每公斤4.5 ~31.61元不等的废塑胶仍然找不到再利用管道、最后要被送去焚化,而业者又要花大把钞票向国外买洋垃圾进口,以「批判思考」的眼光可以看出,这是很明显的「治理缺失」,是可以被努力改善的方向。试著禁止洋垃圾进口而説出「别人不要的我们也不要」,但碍于法规又无法立刻执行,而且问题愈来愈严重,导致环保署出现进退失据的窘境。
环保署9月10日对抗洋垃圾的记者会,以「国内将推资源回收分类更细致」为诉求,赞扬日本上胜町资源回收分类细致高达45种,但天下的调查却发现台北市民「做白工」,分类好的10余种资源回收物全部又混在一起交给屏东的处理厂。以「系统思考」的眼光来看,分类更细致不但不是现今的优先对策,反而会导致可能无法找出有效治理的盲点。具备「系统思考」及「批判思考」两种能力,才能摒除感情善用逻辑,不随媒体和政客起舞,真正凝聚共识监督政府拟定正确的政策和执行有效和妥善的治理。
最后,则是成为政府的支持伙伴。仅用负面的言词跟态度苛责政府官员,无益于找出解决方案,只会逼得他们寻求「不做不错」,或是附和媒体,干脆停止废弃物进口。这些和真正的解药「找出无污染却有效的变废为宝的方案」都是反其道而行。日本和比利时可以,为什么台湾不可以 ?台湾如果可以做到而且又可以超越的话,那么不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得以并行共荣,更是真正的循环经济的展现,台湾竞争力的跃升,及国际各国所尊敬的「负责任的台湾」。
让台湾成为永续发展先锋
台湾近20年经济发展迟滞,媒体或特定团体以负面追踪报导及失真抗争的方式博取版面,但却加深公务员不愿无端被卷入「图利厂商」的可能性以致于消极因应,造成台湾有创新的技术但却无搭配的法规和系统,空转内耗甚至为他人作嫁。本文无意㧗判某些个人或团体,只是用实例指出问题,希望社会大众能够一起为台湾找出路。
如果台湾在产业技术上可以达到领先全球的塑胶回收的「升级再造」,政策上导入如「循环公共采购规范」等正确的「金钱流」「物质流」和「资讯流」循环,加上妥善治理的话,则要达成环保署所称的「台湾是循环经济的热点,不是世界垃圾场」是很可能的。若台湾当做一个成功的试验场,有效的解决地上与海上塑胶问题,那么洋垃圾进口到台湾不但不污染,反而成为台湾经济成长的动能,更可以敦亲睦邻, 将台湾的解决方案带到全世界各地,帮他们永续解决塑胶问题,这就是《塑料王国》的解决方案。
数十年前,虽然「欧美许多国家都可以」,但是台湾政府禁止回收宝特瓶再制作成宝特瓶食品容器,结果意外造成台湾企业想尽办法,将回收宝特瓶做成纺织品,至今名扬全球。Google 曾经介绍台湾是「一个替许多品牌和电子产品做代工的小岛」,当今日的台湾迷惘在何处是下一步的同时,「一个替许多国家减少垃圾且创造价值的永续发展先锋」并非不可及,端看台湾人现在的意念和决心。
这次洋垃圾事件对台湾之所以会有重大影响,原因在于心态而不是垃圾本身。幻灭的台湾回收王国神话,对台湾不见得是坏事,也许褪去面具之后,用叶欣诚敎导的「逻辑」「科学原理」「真实效果」「商业价值」和「永续」来检视和看清我们自己,将以前我们信仰的「回收」,升级成为真实的永续发展,那么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对世界一定能更有贡献。
(本文作者 余金龙,目前为绿学院绿色合作伙伴台湾新竹绿色产业联盟常务理事)
原文《让「洋垃圾事件」成为契机:台湾之光,可以不只是做回收!》刊登于独立评论@天下,绿学院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