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禮拜在看讀者留言時,我都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一開始我不太想回應一些具回答價值但語帶挑釁的留言,有天綠學院的Julia跟我說:「鄭博,我剛參加完一個電力界的研討會,得到一個啟發。我發現其實藉由寫作綠學院專欄,提醒我們要持續保有一種行外人的眼光,才有可能替產業帶來創新與適應改變。」
身為一個行內人,如何持續保有行外人的眼光?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想法,回答讀者提問,也許正是一種持續保有這種眼光的方式。如果你發現我下面回答的內容有點難理解,你可以在文章下方點開我的個人頁面,回頭看之前的文章,理解前因後果,釐清你的疑惑。
問:水泥業不要騙人了,你們現在不也進口了部分水泥熟料混摻在混凝土中?如果照你說的換料成進口水泥還得送審,實務上根本不可行,那現在的進口水泥都用到哪裡去了?
沒錯,進口水泥熟料確實混摻在混凝土中,也早已用在各種工程裡,所以不是不能用,問題是在若進口水泥沒有按照規範,會使執行工程的你暴露在無謂的違規風險中。
照規範規定,由試拌決定混凝土配比時,試拌的材料應為該工程預定使用的材料,經試拌確認品質無虞,送經監造單位審查後,才可應用於工程上。各種規格之混凝土配比設計經核准後,其材料之來源、數量、材料級配、比例等,非經工程司核准,不得擅自變更,如有變更時,應先完成新的配比設計並送請工程司核准。
若供料商擅自變更材料之來源、數量、材料級配、比例等,沒有完成必要的程序,則監造人員將承擔違反規範要求的法律風險。曾有某間混凝土預拌廠,因送審配比與實際出料配比不同,而招致檢方起訴詐欺罪;沒有經過程序而換料,等同於詐欺!
但是實務上,工程進度緊迫盯人,進口水泥又是有一餐没一餐的銷售方式,有可能今天是越南貨、明天是印尼貨,後天又換成不知哪個國家,當然不可能照規定送審,於是實務上就是根本沒有送審!
你不說,我就裝不知道,上下交相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萬國牌水泥」就這樣混摻下去了,被抓到算你蠢。
有另一位聰明的讀者形容「萬國牌水泥」就像是「學名藥」一樣,反正都有療效,只要是水泥都可以造橋鋪路蓋房子,就別那麼計較了。雖然每家學名藥廠的要求不同,但有些可能只做到60分,有些可能做到80分,「萬國牌水泥」又何嘗不是如此?
但是學名藥至少不會陷人入罪,「萬國牌水泥」沒有按照法規送審確認料源,可是會讓業主、監造人員違反規範,造成工程監造人員違規的。
工程之所以特別,在於沒有兩個工程是一模一樣的,也因此工程使用的材料都是量身訂做,就跟訂製的衣服一樣,你的訂製衣服給我穿,又怎會合身?
所以,水泥改成進口這個想法很有道理,但有工程實務上的執行困難。
如果你不願意相信,我再講一個你可能會覺得更不可思議的例子,就是混凝土中的砂石其實也跟水泥一樣,是不能隨意更改的。
砂石不就是一些砂子和石頭,到處都有,為什麼不能隨意更改?
因為砂石在混凝土中的地位比你想的高很多。我們之前談到,把水泥、砂石、水等材料按比例混合,充分攪拌,就成為混凝土,水/水泥/砂石這三者的比例,大概是1/2/4或1/3/6。
每一年臺灣砂石的需求約8,000萬噸,用量比水泥還大,年產值超過新台幣500多億元。
砂石來源有河川疏濬及水庫清淤的河川砂石、營建剩餘土石方、進口砂石、陸砂或海砂採集、礦區礦石、批註土石等。近十年臺灣地區砂石供給前三名分別是:河川疏濬提供的砂石量占53.5%,營建剩餘土石方占21.7%,進口砂石占20.7%。
不同來源的砂石品質差異很大,依據經濟部礦業司委託工研院能資所之臺灣地區陸上砂石品質調查,本地砂石品質約半數以上屬於劣級,臺灣中部地區才有比較多品質較佳的砂石骨材;這還只是島內,我還沒說來自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朝鮮等地且品質不一的「萬國牌砂石」哩!
試想,若某一工程一開始選用臺灣中部砂石進行混凝土生產,並用於工程結構物,但是做到一半,中部砂石因某些因素短缺,混凝土供應商為滿足工程的需求,逕自換成了不知道從哪來的砂石,那混凝土性能還是當初的性能嗎?工程性能還是當初設定的工程性能嗎?
工程材料的使用,是依據工程需求而量身訂做。使用的水泥、砂石完全都不能換?當然不是!按規範、按程序重新確認就可以!否則這唯一的工程產品,又如何確保品質。
工程產品的特殊性,衍生出嚴謹的一套工程執行程序,我們必須放棄天真浪漫的想法,腳踏實地才能一步一步把路開出來!
(封面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