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像很少聽過衛報指控另外兩種莊家發的森林碳權是壁紙,為什麼有爭議的碳權多是國際獨立機構發的?
綠學院最近是不是出事了?每周一持續更新的綠色產業觀點專欄文章,最近忽然沒動靜,官網也長得不太一樣、報名活動常出現系統錯誤?因為綠學院想要體會中小企業雙軸轉型有多難,身先士卒拿自己的官網當實驗室小白鼠,忙數位轉型去了!
大爭之世,凡有血氣,必有勝心。儲能公司既然想要活得久,如何轉型找團隊?如何轉職找位子?具備什麼背景或專業的最容易成功?
一旦我們失去了對於壓力的覺察,或是開始出現睡眠失調的時候,也意味著身體已經在疾病產生之前開始出現耗能的現象。
現在天氣熱到像是地球要把人類團滅似的,不曉得節能、綠能、碳交易等碳中和策略是否來得及,也許我們工程師應該從技術的角度提供解方?
評估買碳權和自己生產碳權誰划算,你必須先理解莊家設計遊戲規則的底層邏輯,才不會做白功。
如果說身體是精密無比的架構,我想用「三鐵共構,雙核心」來形容我們的身體。
身體有陽氣者基本上在短時間內亂吃亂喝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你陽氣漸漸流失時,氣血循環便隨之呈現疲弱。胃氣決定陽氣,同樣地,陽氣決定胃氣,也決定了消化力。消化力好,可以使食物熟化,反之,不能好好消化,食物便會腐化,而囤積,而成為呼吸出來的味道,我們所散發的氣息是什麼?正是你的胃的消化力決定的。
近日蔡英文總統宣示籌設碳交易平台,媒體馬上跟著炒熱市場,想當然爾第一時間我們就收到來自各界的詢問,一開始覺得還蠻好玩,之前綠學院文章把未來會發生的事情都預言過了,請大家回頭閱讀專欄文章即可,但是兩個禮拜後我們開始發現不對勁了。
最近聽說綠學院要約一家電動車充電站品牌的創辦人見面,喬了很久都喬不到時間,這不是因為對方看不起綠學院,而是因為這個業界的人都太忙啦!綠色產業也鬧人才荒,卻因剛好在風口上,工作堆到天花板,怎麼做也做不完,周末都在加班,要寫文章只好犧牲睡眠時間。
一間公司評估在外地擴廠比在本地擴廠有效益,這中間定有許多複雜的因素,自然也有行內人的辛酸,這麼多年來電池產業在國內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人才招募也被半導體產業擠壓得很厲害,公司去更有養分的土壤求生存,很奇怪嗎?
而當我們評估電力產品生命週期時,必須考慮燃料開採、運輸、發電過程排放、電力傳送損失、甚至發電後廢棄物處理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凡走過必留下足跡,這就是電力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