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離我們還有多遠?

綠色經濟離我們還有多遠?


  每次旅行到一個新的地方,我總喜歡跑進當地的超市,看看那個國家的人都在買什麼日用品,這是一種很便利的常民生活觀察。幾年前我去關島旅遊,去了趟關島最大的量販店Kmart,想買條「美國人用的」牙膏。很快地,我發現我站在這樣的貨架前面,事實上,這張照片還小看了它的規模,這貨架上至少有近70個品項可以選擇,但關島只有10幾萬人。

  我很仔細地研究各個品牌與品項之間的差別,順便把我兩個作牙膏行銷的朋友對於他們各自公司品牌差異的爭論拿出來參考。雖然我是個很精明世故的行銷人,十分鐘後我還是失敗了。消費品中成熟的產品類別,已經發展到差異毫無意義的程度,產品說明只是華麗的文字堆砌,如果我再多花十分鐘,只為了選購一條牙膏,只會讓人覺得好笑罷了。

  一條牙膏具體而微地說出了幾乎所有產業如今面臨的困局。管理學家說產品就是要追求差異化,但追求到了最後只剩下更多、更便宜,弔詭的是,當所有人都在談價格,價格便再也沒有了意義。你說,那我們用服務做差異化,不拼價格,可所謂的服務更多時候更像是討好,我們養出一群習慣「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消費怪物,久了之後你再抱怨這個社會已經喪失了道德。

  在我看來,最簡單、也最困難的解決方法,就是全面過渡到綠色經濟。這裡的綠色指的不只是很酷炫的綠色科技,還包含設計思考、循環、共享、效率。市面上同樣也有很多不同的酷炫的名字形容這些新觀念,例如循環經濟、分享經濟,大家大同小異,基本上都在講同一件事。這個新的競技場主要拼的是「學習大自然的思考」,誰越接近大自然的邏輯誰就獲勝。我說它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因為每一個人都住在同一個星球上,人人都可以透過觀察,取得參賽權;但最困難也是在此,我們已經習慣人為的環境,真的讓你有時間觀察,你可能還是選擇滑手機。

  其實就算我不講,外面氣溫已經高到38度,節能減碳喊得震天價響,任何人都看得出來產業正在轉型,我們正朝向綠色經濟走去。但是為什麼從事綠色工作的人這麼少呢?在綠色產業工作的人,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呢?

  在綠色產業工作的人多半務實,即使有使命感,想以自己的方式改變遊戲規則,也不太敢張揚內心的意圖。尤其是當社會都覺得做環保的人就是那些筆電上貼著「核電歸零」,口裡高喊「政府無能」的極端份子時,他們看著自己光禿禿的筆電,想了想還是決定把它收進電腦包裡,顯示自己比較中立,立場很客觀。可是追求中立客觀,本身也是一種意圖。既然都是意圖,那就沒道理讓自己和大家糊成一片,何不大大方方的展現,不要對野心扭扭捏捏。意圖的重量絕頂重要,輕飄飄的中立客觀就跟Kmart裡的牙膏貨架一樣,產品越來越相像,最後沒人區分地出來。這麼說並不是鼓勵你效法激進左派,這只是掉到另一種極端,而是如果你要創造改變,就搭好生物廊道讓大家自願跨過去,才不會讓人們心生罪惡感,讓你的行為成了另一個說教的環境運動。

  要彰顯這些意圖,你需要花上更多時間誠實地面對自己,之後不管你選擇要不要當個保護地球的傳教士,生命的深度都會自然而然地發生,你的使命感會和人們內心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忽然之間綠色經濟就會來到身邊。

註1:本文由2012年新北市紀錄片影展評審的話《別急著穿上超人裝》重新翻寫而成。

註2:執筆之時,國際能源署(IEA)研究出爐,該研究發現,2014年全球經濟持續成長,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沒有增加,為1970年以來首見情況,顯示經濟成長不必然會提高溫室氣體排放,兩者長期關聯的迷思終於破除。

知識服務

天啊!這裡怎麼忽然多了這麼多工作?
2024-11-19 新能源業常常佔據國內外政治、經濟、投資、科技熱門新聞版面,但是大家都不告訴我們哪些是我們這種普通人能夠參與的機會。其實,新能源只有三個字,新事業卻有千百種,光是臺灣的儲能業,就有很多你可以參與且還有不錯收入的工作。
【投資人限定邀請】 來穎科技發表會|不用辦高爾夫球證,直接進包廂!
2024-12-16 其實很多投資人都知道要投資新能源業,重點是你得懂行。這幾年在台電、綠學院等幾幫人推動本地儲能發展及電力交易平台之下,短短三年預估交易額就上看50億(2024E),成就了不少公司實現上市櫃里程碑,而這些公司,就藏身於綠學院的會員行列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