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世界地球日,就表示你愛地球了嗎?

慶祝世界地球日,就表示你愛地球了嗎?


  最近剛過完世界地球日,許多環保團體紛紛發動了各自的「愛地球」運動,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關燈」或「不插電」活動。但這些活動的成效如何?熱鬧一個禮拜後真的節能又減碳了嗎?

  我曾長時間參與大規模公民節電行動,花些時間審視其意義與成效,有些訣竅值得跟各位分享,讓未來的節能減碳能成為有實際成效的活動,而不只是浪費幾個億公帑的口號。

  先就臺灣整體情況而言,儘管節能不完全等於減碳,但仍是重要的因素,因為臺灣98%的能源來自國外,又有超過70%以上的人口住在都市,90%的時間在室內活動,節電可說是節能減碳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參與的前期活動可從2005年由民間組織所發起的「夏至關燈活動」開始說起,是為臺灣公民節能減碳的濫觴。第一年的關燈活動即以關掉台北的地標101大樓外燈引起注意,第二年臺灣各縣市橋樑、高鐵車站紛紛響應,第三年連結鄰近都會如澳洲、日本、中國等大都市活動。

  臺灣的用電需求,在夏至之後,因冷氣機使用進入高峰,因此關燈活動重點在於節日儀式的概念,只要每年的六月二十一日的夏至一到,家裡關燈往戶外走,公共照明關燈一小時,住都市的民眾就近到不開燈的公園,欣賞星空或不插電的音樂會。

  雖然後來因為某些因素,這個活動後續轉為澳洲主導的四月份地球日活動,降低了北半球調降用電尖峰的意義,但這個活動的概念仍是值得用於未來的各種設計概念,它應用了當今國際間最流行的「需求管理(Demand Response)」,藉由集體儀式,轉移用電需求高峰,減輕電力公司無限供電的壓力,如同不能用無限擴充道路面積來解決交通壅塞,而是在用路尖峰時刻分流車輛,降低使用高峰。

  第二類是由政府機構率先啟動節電行動,作為民眾表率的活動。傳統上,地方政府大都由環保局主導公共節能減碳,其他同行單位視情況配合,此舉難免缺乏強制力道。

  在郝龍斌主政臺北市政府的時代,從2007年開始,以節能成效做為公務員考核的一項依據。將基準年設定為2006年,所有直屬市府機構每年目標比前一年省電2%,每半年考核一次,如未達目標則影響公務員考績。在市府六萬員工共同努力下,七年來,目標減少總用電量的14%,幾乎所有的單位都能持續達到目標,實際上省下約18%,共節省了4.4億度電,約是13億的公款,合算為台北市各級學校263所學校2.5年的耗電量。

  這個節能減碳行動成功的關鍵,在於機構內設定合理有用的檢核機制,並以數據管理,持續進行多年,成為組織內慣常行為。如果臺灣所有的行政機構都能比照台北市政府,當臺灣的行政機構能夠節能14~18%的用電量,我們在於是否新設電廠的議題上就更有籌碼。

  除了台北市政府之外,2016年宜蘭縣政府企圖以能源轉型達到節能減碳目標,也有了初步的成效。前縣長林聰賢射出能源轉型三把箭:再生能源倍增、社區集體營造與能源自主管理。2016年,宜蘭縣有2,030戶進行住宅節能診斷,透過住家用能盤點診斷,了解家庭用能現況,進而找出可自發節能的方法。在第一個階段,已經收集到宜蘭2,000戶可充分代表宜蘭住宅建築型態、家電設備與用電行為等的資料庫,主事者可用此大數據資料庫,擬出後續有效的節能行動。

  過去在面對廣大的公民,只能使用單向宣導的方式,而宣導又限於資源有限,很難長時間有效的進行,遑論成為民眾的習慣。因此這個活動的關鍵在於「回饋」,當參與的公民能夠提出行動,對其省電省錢的成果就會產生感染的漣漪作用。宜蘭的住宅節能診斷行動,必須持續進行才能彰顯和評估其成效,但至少目前已經有節電75%的家庭案例,和上述提到的具體成果。

  我們都知道,群體力量的充沛性,連小孩子打架都知道要呼朋引伴才會打贏,但實際上難在如何啟動,再成為風起雲湧的力量,並持續不斷,特別是環境事件是連鎖事件,往往一個好的開始就會引起一連串反應,而初步沒有好的成果也難以說服別人再繼續。

  因此,節能減碳是真?是假?我會說它可真亦可假,綜合以上的案例和個人經驗,關鍵就在於設定檢核機制和持續回饋,往正確的方向努力,才能聚集力量,達到扭轉全球暖化的目的。

(封面來源:FlickrJack View

知識服務

天啊!這裡怎麼忽然多了這麼多工作?
2024-11-19 新能源業常常佔據國內外政治、經濟、投資、科技熱門新聞版面,但是大家都不告訴我們哪些是我們這種普通人能夠參與的機會。其實,新能源只有三個字,新事業卻有千百種,光是臺灣的儲能業,就有很多你可以參與且還有不錯收入的工作。
【投資人限定邀請】 來穎科技發表會|不用辦高爾夫球證,直接進包廂!
2024-12-16 其實很多投資人都知道要投資新能源業,重點是你得懂行。這幾年在台電、綠學院等幾幫人推動本地儲能發展及電力交易平台之下,短短三年預估交易額就上看50億(2024E),成就了不少公司實現上市櫃里程碑,而這些公司,就藏身於綠學院的會員行列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