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光業還有救嗎?每年有300天都在全台灣各地旅行的他,提出這個解法

台灣觀光業還有救嗎?每年有300天都在全台灣各地旅行的他,提出這個解法


  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創最重的產業之一就是旅行業,在原本陸客大量減少的情境下,疫情更是讓整個產業雪上加霜。不少大型旅行社、飯店開啟了所謂的深蹲、數位轉型,但縱觀目前不論是政府補助的教育方案、產業界內部對員工的培育,雖然角度與層面多元,但依然缺乏現今旅行業最大的困境:永續性。

從士林夜市逛到墾丁夜市,全臺灣的夜市都賣同樣的東西,鹽酥雞雖沒什麼不好,但是天天吃你不膩嗎?

  臺灣雖然地小人稠,但擁有豐富的文化與地貌景觀,這些年卻總是出現爆紅景點、走到哪裡都賣相同東西的觀光老街,大量湧入的遊客造成短期的經濟消費是沒錯,但是人是喜新厭舊的動物,覺得逛來逛去都是同樣的東西,無聊了,說不去就不去了,如果還要加上環境與垃圾問題,臺灣觀光真的是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因素影響。

  疫情讓人流減少,而觀光最依賴的莫過於龐大的人潮,但從另一個層面思考,倘若觀光有各個產品各自的定位,吸引各自的族群,本身已能將人潮分散、模式分散,相對各個地方、各種路線、各種產品類型的人潮也減少分散,雖少了短期的單一爆炸收入,卻換得更長遠的穩定。舉例來說,從事在地農事的小農,除了可以依賴觀光帶來人潮參與體驗、購買農產,亦可透過線上銷售農產,或將經驗知識轉化為線上課程,讓都市中的人也能在城市中找到滿足自己種菜的可能。

旅行業最需要永續思考,因為文化的養成需要幾百年,而觀光正是其文化內涵與深度的體現

  簡單的邏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觀光業者對於在地文化、生態的理解與掌握應該不只是廣度,也包括深度,疫情只是一種環境因素與衝擊,但現在的社會快速轉變,明年有可能會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果每一年都因為各種影響而伸手拿補助,求生路,動員大家自家消費,那觀光業乾脆成為非營利組織好了!

  所謂的永續旅行,其實也就是讓各種風險的可能性被分散、被降低,若一個景點只能依賴單一文化景觀、建築或是特色,風險就會提高(例如因為一個地震導致文化景觀被破壞)。若是同時將在地文化景觀的內涵延伸到在地人們的生活記憶如飲食、服裝等等,那可以呈現的故事與旅行產品內容就能夠更多元。

  我提出的解法不一定能讓你的觀光生意抵擋像疫情這樣的大型衝擊,但若不開始反省及行動,即使能活過今年,明年、後年隨著氣候變遷與環境變化越來越大,挑戰也將會升級。新冠肺炎加速了產業的淘汰賽,替我們終結了觀光炒短線的心態,旅行業真正的轉型正要開始!

(封面來源:Vernon Raineil Cenzon on Unsplash)

知識服務

No.187 看懂碳中和時代企業財務衝擊的關鍵因子
2024-09-03 「碳費對公司財務的衝擊有多大?」 「碳權到底能不能賺錢?屯碳權是不是碳資產?」 「CBAM對公司產品成本影響6%~8%?」
【行內人心底話】儲能系統消防安全有解嗎?
2024-08-20 前陣子韓國一間鋰電池工廠發生嚴重火災事故,儲能火災的風險及傳統滅火方法的局限,又再次成為熱門的話題,國外的事故也再次敲響國內民眾對於儲能系統安全的警鐘,凸顯消防安全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