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
上禮拜的電力交易試行平台說明會,對著幾百位參加者,我引用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自序中的這段話。不管是哪個時代,推動任何改革或創新,都是高難度挑戰。因為對人們而言,他們得先看見,才會相信;但是在需要創新的時候,我們是因為相信,才能看見。電力交易也是如此,要預測電力交易試營運的命運,首先應該問,你是怎麼想的?你打算如何參與?
用戶群代表的策略:磨刀霍霍擴張領土
之前的文章我們用「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邏輯,比喻用戶群代表就像是買很多紅蘿蔔的連鎖西餐廳、團膳業者,紅蘿蔔是必備食材,用來熬湯或拌炒各種蔬菜,因此當紅蘿蔔短缺時,他們只好改用南瓜、玉米去熬湯,或是改菜單,讓客人先不要吃紅蘿蔔,減少紅蘿蔔的使用量。
用戶群代表本來就是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的救援投手,當啟動需量反應,一個用戶群代表手下有很多用戶,當他收到訊息後,就會呼叫他的用戶們開始降低用電量,解台電的危,就像是減少紅蘿蔔的使用量,緩解紅蘿蔔短缺。除了靠著省電提供電力輔助服務之外,它把這些用戶的多個發電機組或儲能系統聚集在一起,靠著發電或放電也可以提供電力輔助服務。
這些發電機組就可以是上一篇說的擁有自用發電設備的業者,他們兩方其實有很好的合作關係,擁有自用發電設備的業者可以透過用戶群代表間接參與電力交易,不見得要自己去交易平台競標。
這加起來就是很大的備轉容量資源,用戶群代表成為電力交易試行平台的合格交易者來平台競標,他們的參與就如同把一隻鯰魚放進沙丁魚群。這是他們擴張領土的最佳時機,磨刀霍霍擴張領土就是他們面對電力交易試營運的最佳策略。
而且以後會有更多用戶加入用戶群代表成為他的手下。馬路上越來越多的電動車,都是移動式儲能電池,只要日後時機成熟,都有機會可以加入用戶群代表,以需量反應的形式參加電力交易。
這些一面用電、一面也可以放電或賣電的用戶,就稱為能源市場的生產消費者(Prosumer)。隨著生產消費者越來越多,就會徹底改變電力由上而下供應的業態。生產消費者大部分時間是自發自用,緊急和備用需求再從電網取得,這樣可以省下電力輸配的公共投資和電能傳輸的損失。這裡面有一些跟逆送電有關的技術問題,以後大家加入試行平台、成為合格交易者時自然會明白。
儲能業者的策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進場再說
儲能是標準的救援投手,有著得天獨厚的性能條件,可充可放又能快速反應,這裡絕對是它的主場,而且好不容易市場出現了賺錢的機會,當然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進場再說。
儲能業者和用戶群代表乍看之下存在著某種微妙的競合關係,會搶奪有限的市場需求。大家都是王牌救援投手,分別有自己的強項。儲能在調頻服務 (Regulation Service)中的AFC (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電力輔助服務很有優勢,可以快速反應dReg;用戶群代表提供的需量反應則在快速反應備轉服務(Fast Response Reserve Service, FRR)有優勢,可以快速反應sReg(註一)。
但仔細想想,這兩者其實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應該強強聯手開創市場。需量反應改變用戶的用電行為,儲能則是像開外掛一樣優化用電行為,這兩者有高度的互補性。一個反應速度沒那麼快的負載,原本只能讓用戶群代表以需量反應參加小容量的即時備轉輔助服務(Spinning Reserve Service),但是再加裝儲能之後,就好像開了外掛,能參加更多的電力輔助服務賺錢,且得到額外的好處,讓自家的用電品質獲得提升。再說,這兩者初期必須一起努力突破法規的困境,證明他們比傳統發電機更有價值,對電力系統有很大的幫助,畢竟鯰魚也不是那麼好當的。
儲能有較高的技術與資金門檻,比較不會像太陽能這樣殺價殺到血流成河,但也不能排除一些財力雄厚的儲能業者抱持著「朕即天下」的壟斷心態,一進場就報容量費0元優先搶得參與市場的資格,合格交易者彼此之間的廝殺未來恐怕在所難免。
對於有這種心態的業者,我的建議是:先不要急。日後總共要交易的容量光是AFC的部分就至少會達到430MW,而且還會看再生能源的進展滾動調整,AFC容量需求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基本上就是只要合格就各憑本事競標,一時的壟斷長期來說你也保不住,比較可能的命盤是百家爭鳴。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你有對策別人也會有對策,市場就會變得非常不可預測。交易的是電力,背後是人性,這就是電力交易刺激的地方。電力交易試營運的命運,將由所有早期參與者共同決定,如果大家希望它成功,就有機會成功。這兩篇出現的六個角色,都必須是合格交易者才能正式參加試行平台。如果你也想要成為合格交易者,歡迎你報名培訓課程、參加考試,取得合格交易者的資格,參與到平台來,一起完善平台機制,也替自己取得先行者優勢。
(註一)關於電力輔助服務的白話文說明
(封面來源:UC Riversid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