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核能,碳中和能不能?

不用核能,碳中和能不能?


  最近網路提出一個數學機率大哉問,烏克蘭與俄羅斯戰爭開打,哪個地方最容易停電?一、烏克蘭,二、臺灣。

  據說臺灣303大停電是因為核電廠受波及而跳機(註一)。確實核電廠真的很危險,烏克蘭與俄羅斯戰爭也把核電廠當成目標。因此,我們的國家淨零排放路徑圖出爐後,在百花齊放的減碳選項中,唯獨核能沒有入列。奇怪的是,同一時間,歐盟執委會發布修正《永續金融分類標準》,將核能與天然氣納入「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的範疇,簡單理解就是企業使用符合歐盟規範條件的核能與天然氣將被認定是永續的經濟行為。

  德國人這麼多年來不停地要全球跟著他們一起反核,怎麼可以背離了當年的熱血與理想,這樣做不是在幫核能「漂綠」嗎?

碳中和理想很飽滿,能源現實很骨感,任何能源政策調整都牽涉到能源博弈、地緣政治及國際競爭的全球佈局

  在現實世界中,人類能使用的能源選項有限,基本不脫煤、油、氣、電四種。在元宇宙中,我們把自己想像成造物主,但元宇宙也得用電。我們來思考一個生活情境。天氣若很冷,家中需要開暖氣才能維持基本健康溫度(譬如15度C),我可以使用燒煤取暖、燒天然氣取暖、電熱器插電取暖等方式。每一種選擇都有來源、設備、安全、環保的問題,而我的預算還有限。最後我必須作個決定,不管選什麼或什麼都選一點,室內溫度必須15度以上。能源之間有相互競爭與取代的關係,關鍵是要達到基本目標。

  反核的德國可以向法國買核電,然後用天然氣來支持與「過渡」電力系統,甚至稍早發生的中國大陸的「拉閘限電」事件,都很完美地演繹各種能源選項之間的博弈關係、地緣政治及國際競爭的全球佈局。眾所周知,歐盟一直在因應氣候變遷、倡議與實踐能源轉型上扮演模範生與領導者的角色,大力推動能源從化石燃料轉向再生能源,令油商不敢再大幅投資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但不用核能,再生能源增幅不足,能源轉型已經危及了能源安全,向俄羅斯買天然氣於是成為最佳選擇。這兩年北半球冬季嚴寒,歐、美、亞買家罕見地在夏季開始搶購建立庫存,在歐盟國家的電力市場中,電力的最終價格和用來滿足預期需求的「最昂貴燃料價格」掛鉤。於是,昂貴的天然氣轉化成為昂貴的電費,買電的民眾自然得受苦了。

臺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很快,不會發生歐盟的悲劇吧?!

  臺灣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目前我們使用約5.4%的再生能源,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中。風力及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從民國106年至110年共增加約6.3 GW,已經遠超過台中火力發電廠整廠容量,核一、核二、核三總裝置容量5.1 GW,也與台中火力發電廠不相上下。


(圖一) 臺灣各種能源的裝置容量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照現在的進度,把火力關起來、讓核能退休,把再生能源補上,不就RE100了嗎?歐盟的悲劇並不會發生在咱們身上。

  如果事情有這麼簡單就好了。我們來看下表整理的臺灣各個核電廠的職涯規劃與發展。

核電廠 一號機 二號機
核一廠 已退休 已退休
核二廠 已退休 預計民國111年12月退休
核三廠 預計民國113年12月退休 預計民國114年12月退休
核四廠 聘書發了,但從來沒有上過一天班

(表一) 臺灣各個核電廠的職涯規劃與發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何核電廠迄今只有一半的機組退休?且每次遇到事故後,就迫不及待重啟核能,核電廠不是很不安全嗎?

  只要你看過《能源高手的智慧電網商機攻略》,就會知道箇中妙趣,歐盟和臺灣這麼多年了,都沒辦法一步到位非核家園,就是這個電力系統的底層邏輯。

歐盟認為以人類現有的科技,一旦排除核能,全球淨零排放的目標將無法達成

  這些年下來,歐盟認清了一個事實,他們發現除了戰爭之外,所有的目標中最重要且不能妥協的是一定要達到減碳目標,因此,他們重新回頭檢視多年來的理解是否正確。歐盟執委會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 JRC)於2021年3月提出一份核能重大傷害研究報告Technical assessment of nuclear energy with respect to the ‘do no significant harm’ criteria of Regulation (EU) 2020/852 (Taxonomy Regulation)指出「分析結果沒有發現任何科學證據能證明,核能比其他電力生產技術對人類健康或環境造成較大危害。」因此宣告核能應屬於綠能。

  如此一來,太陽能是綠能,風力發電是綠能,核能也是綠能,大家終於平起平坐了。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進一步強調,一旦排除核能,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將無法達成。比爾蓋茲在其著作《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也將核能列為零排放能源,並根據數據指出核能發電造成的傷亡遠遠少於汽車,或任何一種化石燃料。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年年加劇,「氣候緊急狀態」放在眼前,我們必須要意識到,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100%使用再生能源,而是需要100%綠能齊心碳中和,黑貓白貓能減碳的就是好貓。

  One more thing,以上分析乃基於大家儘可能不要花太多錢就能得到電網穩定與安全。如果我們比歐盟還有錢,願意讓油電漲價好幾倍,大家還願意少用電、少開車、少開工、少吃大餐、少消費、生活變簡單,這篇文章說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核能。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邀請你註冊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

(註一)核三2部機組急跳停!1號機凌晨重啟

 

替你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好跟此名詞有關的全系列專欄文章,保證立刻提升功力

  • 綠色經濟離我們還有多遠?

    【綠色帶路人的心底話】消費品中成熟的產品類別,已經發展到差異毫無意義的程度,產品說明只是華麗的文字堆砌,如果我再多花十分鐘,只為了選購一條牙膏,只會讓人覺得好笑罷了。

    2016/12/22
  • 從綠色人才到綠色經濟是一條典範移轉之路

    【綠色帶路人的心底話】國內最專業的綠色產業工作者交流社群Green Like We Give a Damn最近這半年不停舉辦碳經濟主題的小聚,這是因為去年年底舉辦的COP21達成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之後,全世界預料將會展開大規模的產業轉型。

    2017/01/09
  • 100個理想生活實習生的社會實驗

    【綠色帶路人的心底話】改變是真實發生的,它像一套彼此串接的轉輪,一旦啟動,就會造成全面性的翻轉。

    2017/01/25
  • 我的「搖籃到搖籃」生活哲學

    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是一種設計概念,要達到可以無限循環的產品,要很無毒、要很純粹、要很容易分離才值得商人去回收產品,再度變成有用的材料,或分解後變成土壤的養分,而非汙染。

    2017/02/06
  • 從PM2.5到健康好生活只有一步之遙

    2014年環保署公告了第一批460多家的列管場所,我國終於正式面對公共場所的室內空氣污染問題。各公共場所如醫院、車站、捷運站、大型百貨、連鎖量販店等,因為環保單位稽查罰款及民眾檢舉的壓力,必須開始了解本身室內空氣污染是否會超過標準,並規劃必要的改善措施...

    2017/02/13
  • 給下一代企業的備忘錄

    弄了老半天,我們綠色產業還是這麼小,出了這個家門,外面沒人重視我們,人們寧可花大量的時間玩寶可夢,覺得去找一個遊戲產業的工作,更有吸引力。

    2017/02/20
  • 眼界決定你的世界!你的大腦安裝綠色軟體了嗎?

    如果恰好是因為受到理念啟發,而在綠色產業工作的人,經常會在不經意之間對他人流露出一種「愛地球的人絕對不會這樣做好嗎」的自我優越感,以至於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

    2017/03/01
  • 地球是艘太空船

    我的環保觀是把身處的地球當作是艘太空船,所有的資源就是船上的這些,用完就沒了,天上不會再掉下來。我們自己製造的垃圾或污染可能可以移開到艙外,但實質上還是在這艘船上。

    2017/03/06
  • 我們對核電的恐懼其實是在傷害環境?

    反核真的是能源「轉型正義」? 或者我們對核電的恐懼其實是在傷害環境? 我真正擔憂的,是目前政府的能源政策為非核,其目前所提出替代方案只會更不環保。

    2017/03/13
  • 經濟發展與環境效益可以共存?你所不知道的碳交易

    以亞太區域來說,目前已有數個排放交易機制正在規劃或執行,依照目前的規劃判斷,其管制的規模將會超越歐盟,成為世界第一大的碳排放交易機制。可以預期,由此衍生的各類型碳市場,包含現貨市場以及依附碳權所開發的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將會十分可觀。

    2017/03/19

知識服務

No.172~174 供應鏈爭搶的ISO 14067碳足跡證照班及CBAM共學圈
2023-12-04 我們這次與BSI英國標準協會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共同合辦《ISO 14067 服務與產品碳足跡查證:主任查證員課程》,這個系列課程我們不只給你通行全球的證照,還將加碼兩場供應鏈深度學習產業小聚!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No.171 企業接招CBAM實戰攻略
2023-10-30 我們沒有忘記當時給你的承諾。當CBAM細則出爐時,就是綠學院再出山的時候了!誰負責申報、申報哪些項目、如何申報、邊界計算到哪裡、用哪些方法計算、哪些認哪些不認,都將在這場小聚隆重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