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碳是什麼?

  除了綠碳森林碳匯、藍碳海洋碳匯之外,地球還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儲存很多二氧化碳?當然有,而且是農委會最喜歡的一種自然碳匯,也就是黃碳。

什麼是黃碳?就是土壤碳匯

  碳匯(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天然的二氧化碳倉庫意味者大自然靠著生態系統中原有的運作方式,就可以處理二氧化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很喜歡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透過生態保護、生態復育、改善土地管理,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效果。

  土壤也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綠碳中的樹木、藍碳中的濕地和底泥,也都是土壤。算在土壤碳匯的包含農田、泥炭地、黑土、草原、山地土壤、永凍土、旱地及科技土與都市土壤。黃碳代表著與農業相關的方法學,尤其是肥料、地力改善等方法。

跟綠碳、藍碳比起來,黃碳最難換碳權

  黃碳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對應的方法學不足,因為相關研究並不齊備,因此很難產生碳權。有圖有真相,以下這張表整理出綠碳、藍碳、黃碳各自的戰力,在可預見的未來,要得到國際社會普遍的認同,黃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項目 綠碳 藍碳 黃碳
倉庫位置 森林 紅樹林 農田
濕地 泥炭地
藻類 黑土
海草床 草原
沼澤地 山地土壤
深海底泥 永凍土
海底沉積物 旱地
  科技土
  都市土壤
儲存二氧化碳的總量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也就是能力速度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方法學數量 還可以 不足 不足
取得碳權難易度 相當難 非常難
最容易取得碳權的倉庫 一般造林樹種的新植造林 紅樹林 很少,沒有特定對象,主要量測新增SOC來申請碳權

(表一) 三種自然方式減量的比較表 
資料來源:柳婉郁整理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黃碳。邀請你註冊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