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量反應不就是節能嗎,創造高大上的名詞幹嘛?

需量反應不就是節能嗎,創造高大上的名詞幹嘛?


  在臺灣,台電為了掌握電網每天的穩定與安全、供電經濟性,會使用不同的技術或手段來管理。對台電而言,以你家的台電電表為分界點,往上的電網端都是台電可以掌控的,直接控制、調度與管理相當方便;而在電表之後的用戶端(需求端),就沒那麼聽話了,需要法規強制或設計誘因來管理,這些對用戶端實施的調度管理行為就是需求面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 DSM)。


需量反應是三種需求面管理措施之一

  用電不是天賦人權嗎,為什麼要被台電管理?因為當備轉容量率很低時,表示供電已經相當緊張,這時只要發生一到兩個較大的供電設施故障,就會造成區域的限電或停電,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因此聽話是一種對自己有利的行為。
  需求面管理措施大致有以下三種:

  1. 時間電價(Time-of-Use,TOU):以價制量,透過電價差讓你在尖峰時間減少用電
  2. 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管理措施:讓你在台電需要的時候,把你的需求用電量抑低,需求用電量的簡稱就稱為需量
  3. 電力交易平台上的電力輔助服務(Ancillary Services):讓你在台電需要的時候,提供調頻服務與備轉服務

  時間電價比較直觀,我們就不特別說明了。需量反應則是讓用電戶於特定時段改變原本的用電需求或習慣,通常是減少用電需量或利用儲能系統充放電調度用戶的用電,來達到用戶端抑低用電量的目的,誰能減少用電,台電就給他錢,這樣可以確保供電的穩定與安全。你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電力公司願意花這麼多錢買你不用電呢?這是因為若大家一起用電,用電尖峰時段採用的備援電力單價相對較高(例如可較快啟動的燃發氣電或其他運轉時數短的發電機組),所以用電尖峰時段採用較高的單價購回電力,只要比調動這些備援電力發電便宜,就符合經濟效益,還可以減碳呢。
  目前台電公告的需量反應管理措施共有十項,這些是台電的業務處設計的,計畫型屬於固定排程的卸載行為;即時型與日前競價則屬於即時的調度;自動需量反應運用在校園能源管理系統與空調自動化的情境等,可以從綠學院課程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以及選擇合適的方案。
 
(圖一)台電的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
資料來源: 《公司儲能系統評估與建置即戰力班:廠務與服務商共學圈》課程簡報
  自從台電的電力調度處設計的電力交易平台上線之後,儲能已經成為平台重要的樁腳,現在儲能斜槓青年也開始參與到業務處的需量反應方案了。透過表後儲能,可以讓用電戶透過利用尖峰放電、離峰充電的方式節省電費,且這樣在尖峰時間就可以用自己的電而不用買電力公司的電。另一方式則是透過儲能的適時放電,抑低用電戶尖峰需量,降低契約容量,少付一些固定費用。用電戶節能、減碳、協助電網的穩定與安全,就是一種企業ESG!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綠色保險。邀請你註冊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

替你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好跟此名詞有關的全系列專欄文章,保證立刻提升功力

政府要工商業大戶強制節電5%,是絕招還是沒招?

2018夏天,行政院宣布針對用電量大戶施行尖峰用電時段強制節電5%,消息一出,產業大戶紛紛跳腳,究竟這項政策是有道理還是為難人? 讓能源高手帶你深入了解並學習如何判斷一項政策是否具全局考量,有無落實的可行性及可以達到效果嗎?

2018/05/28

知識服務

大爭之世的職涯避險工具
2025-05-01 今年(2025)度的年終獎金、加薪可能要泡湯了,如果你公司賺的是出口或是美元資產收益,獲利縮水或是虧損擴大的幅度會讓你的感受更明顯。台幣突然猛烈升值、關稅談判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成長預期的下修,除了部分身處進口產業的幸運兒,相信讓許多人都開始擔心工作與收入。
課程劇透:表後儲能投報財務模型
2025-05-02 表後儲能的IRR到底是多少?有的公司說報酬率太低了不能做,有的公司卻說報酬率16%比表前還好,怎麼會一個儲能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