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礼拜在看读者留言时,我都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一开始我不太想回应一些具回答价值但语带挑衅的留言,有天绿学院的Julia跟我说:「郑博,我刚参加完一个电力界的研讨会,得到一个启发。我发现其实藉由写作绿学院专栏,提醒我们要持续保有一种行外人的眼光,才有可能替产业带来创新与适应改变。」
身为一个行内人,如何持续保有行外人的眼光?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想法,回答读者提问,也许正是一种持续保有这种眼光的方式。如果你发现我下面回答的内容有点难理解,你可以在文章下方点开我的个人页面,回头看之前的文章,理解前因后果,厘清你的疑惑。
问:水泥业不要骗人了,你们现在不也进口了部分水泥熟料混掺在混凝土中?如果照你说的换料成进口水泥还得送审,实务上根本不可行,那现在的进口水泥都用到哪里去了?
没错,进口水泥熟料确实混掺在混凝土中,也早已用在各种工程里,所以不是不能用,问题是在若进口水泥没有按照规范,会使执行工程的你暴露在无谓的违规风险中。
照规范规定,由试拌决定混凝土配比时,试拌的材料应为该工程预定使用的材料,经试拌确认品质无虞,送经监造单位审查后,才可应用于工程上。各种规格之混凝土配比设计经核准后,其材料之来源、数量、材料级配、比例等,非经工程司核准,不得擅自变更,如有变更时,应先完成新的配比设计并送请工程司核准。
若供料商擅自变更材料之来源、数量、材料级配、比例等,没有完成必要的程序,则监造人员将承担违反规范要求的法律风险。曾有某间混凝土预拌厂,因送审配比与实际出料配比不同,而招致检方起诉诈欺罪;没有经过程序而换料,等同于诈欺!
但是实务上,工程进度紧迫盯人,进口水泥又是有一餐没一餐的销售方式,有可能今天是越南货、明天是印尼货,后天又换成不知哪个国家,当然不可能照规定送审,于是实务上就是根本没有送审!
你不说,我就装不知道,上下交相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万国牌水泥」就这样混掺下去了,被抓到算你蠢。
有另一位聪明的读者形容「万国牌水泥」就像是「学名药」一样,反正都有疗效,只要是水泥都可以造桥铺路盖房子,就别那么计较了。虽然每家学名药厂的要求不同,但有些可能只做到60分,有些可能做到80分,「万国牌水泥」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是学名药至少不会陷人入罪,「万国牌水泥」没有按照法规送审确认料源,可是会让业主、监造人员违反规范,造成工程监造人员违规的。
工程之所以特别,在于没有两个工程是一模一样的,也因此工程使用的材料都是量身订做,就跟订制的衣服一样,你的订制衣服给我穿,又怎会合身?
所以,水泥改成进口这个想法很有道理,但有工程实务上的执行困难。
如果你不愿意相信,我再讲一个你可能会觉得更不可思议的例子,就是混凝土中的砂石其实也跟水泥一样,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砂石不就是一些砂子和石头,到处都有,为什么不能随意更改?
因为砂石在混凝土中的地位比你想的高很多。我们之前谈到,把水泥、砂石、水等材料按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就成为混凝土,水/水泥/砂石这三者的比例,大概是1/2/4或1/3/6。
每一年台湾砂石的需求约8,000万吨,用量比水泥还大,年产值超过新台币500多亿元。
砂石来源有河川疏濬及水库清淤的河川砂石、营建剩余土石方、进口砂石、陆砂或海砂采集、矿区矿石、批注土石等。近十年台湾地区砂石供给前三名分别是:河川疏濬提供的砂石量占53.5%,营建剩余土石方占21.7%,进口砂石占20.7%。
不同来源的砂石品质差异很大,依据经济部矿业司委托工研院能资所之台湾地区陆上砂石品质调查,本地砂石品质约半数以上属于劣级,台湾中部地区才有比较多品质较佳的砂石骨材;这还只是岛内,我还没说来自中国大陆、菲律宾、越南、朝鲜等地且品质不一的「万国牌砂石」哩!
试想,若某一工程一开始选用台湾中部砂石进行混凝土生产,并用于工程结构物,但是做到一半,中部砂石因某些因素短缺,混凝土供应商为满足工程的需求,迳自换成了不知道从哪来的砂石,那混凝土性能还是当初的性能吗?工程性能还是当初设定的工程性能吗?
工程材料的使用,是依据工程需求而量身订做。使用的水泥、砂石完全都不能换?当然不是!按规范、按程序重新确认就可以!否则这唯一的工程产品,又如何确保品质。
工程产品的特殊性,衍生出严谨的一套工程执行程序,我们必须放弃天真浪漫的想法,脚踏实地才能一步一步把路开出来!
(封面来源: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