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议合是什么?三个供应链减碳的认知误区

供应链议合是什么?三个供应链减碳的认知误区


  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社群文化对学习最有帮助,我会建议你走一趟绿学院产业小聚交流。与一群认知水平差不多的人讨论、互相激荡,这种感觉是会上瘾的。平时工作就不容易创造这样的氛围,尤其在一大堆人的供应链低碳行动中,充斥各种「每个字都对,组合起来却不太到位」的说法,就成了家常便饭。

  接下来的两分钟,我们先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在产业小聚中与你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坐在一起交流,我们要一起谈一个比较进阶的议题:供应链议合(engagement)。若你对ISO 14064和ISO 14067尚不熟悉,建议你先看绿学院之前的系列文章,再加入我们。

供应链议合:帮供应商减碳,其实就是在帮自己减碳

  公司减碳不单只是自己的事,而是会跟其他公司、供应链或国家一起算总帐。你的上游供应商的排放量,会计入成你的类别四排放;因此如果能帮上游供应商减碳,就等于帮自己减碳。

  以台湾的优势产业—ICT产业为例,其类别一及类别二的排放量仅约占30%,有65%~70%的排放量来自于上下游的间接排放。也因此,除了专心减少自身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之外,近期产业降低盘查排放量的重要策略之一,即是与供应商合作,更高效地生产、或共同开发能够在客户使用和丢弃时消耗较少能源的产品和服务,如此将反过来减少其排放量。

  而品牌商为什么压力最大,一直要求他的供应商减碳呢?因为品牌商位于最下游,他的供应商全部都是他的上游,所以要透过企业与供应商共同合作—即常听到的供应链议合(engagement)。认知误区就从这里开始了。

认知误区一:帮供应商买绿电,减碳又赚钱

  供应链议合不是只议减碳事务,企业会想,减碳最快的途径似乎是买绿电,且《为什么台湾还没有企业揪团成功买绿电? 》提到绿电团购,那何不自己成立一家再生能源售电业,替供应商买绿电,还可以赚一笔,减碳又赚钱?

  想要赚钱的动机将让你陷入大麻烦。你很快就会发现,目前台湾已发放的再生能源售电业执照已超过五十张,然而这些售电业当中不乏大型再生能源发电业、租赁业、土地开发商及电机电子大厂,然而根据这些售电业的电业月报来看,能获益的又有多少呢?能源市场靠的是拼规模,属于后端销售的售电业是服务业,需投入售后服务成本,而电力做不了品牌溢价,收不了高额的服务费,再加上货源不足及货源不稳,需要突破重重困境才能顺利经营,更不用说只购买绿电也无法达到净零,供应链议合依靠这招不是好生意。

认知误区二:投资供应商拿到碳权,再拿来抵减

  许多供应链中的大公司因为自身已经是排碳大户,也就是受管制对象,肩负强制性的减量义务,因此在排放源边界内的减量成效一般来说已不能再转成碳权。

  在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态下,他们会想要投资供应商做减量、并共享减量过程所产生的碳权,再用这些碳权满足品牌商的碳中和要求。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又符合供应链议合精神的策略,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刚刚说帮供应商减碳,其实就是在帮自己减碳,因此,供应商的减碳成效事实上已反应在公司自身的盘查结果之内,若拿供应商减量得到的碳权来做碳中和,这会有减量成效重覆计算的疑虑、进而被批评有漂绿之嫌。

  同理,公司也应该尽可能不要拿过去已经发生减量成效的碳权来抵减公司「当前或未来」的排放责任,因为过去碳权背后的那些减量成效、事实上已反应在公司的盘查结果中,若再拿这些碳权来抵减后续的排放责任,容易产生争议。

认知误区三:用绿色采购要求供应商,就代表减量

  因为供应链议合是很新的观念,还没有统一的做法,因此许多公司就会参考政府用的绿色采购法来要求供应商,但其实绿色采购涵盖面向很广,有些做法不一定代表减量,因此要精确审视各个产品的碳足迹,避免做了一堆都没帮助。

  公司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手段必须与目标相符,才不会在各种减量工具与抵换工具中迷路,供应链议合相当高大上,而实际作为仍需要打磨并落实。

(封面來源:iStock)

知识服务

天啊!这里怎麽忽然多了这麽多工作?
2024-11-19 新能源业常常佔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投资、科技热门新闻版面,但是大家都不告诉我们哪些是我们这种普通人能够参与的机会。其实,新能源只有三个字,新事业却有千百种,光是臺湾的储能业,就有很多你可以参与且还有不错收入的工作。
【投资人限定邀请】 来颖科技发表会|不用办高尔夫球证,直接进包厢!
2024-12-16 其实很多投资人都知道要投资新能源业,重点是你得懂行。这几年在台电、绿学院等几帮人推动本地储能发展及电力交易平台之下,短短三年预估交易额就上看50亿(2024E),成就了不少公司实现上市柜里程碑,而这些公司,就藏身于绿学院的会员行列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