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学习中,听力与阅读是INPUT(输入),口说与写作是OUTPUT(产能)。透过听力与阅读训练,增加字汇、听力、阅读的能力,而表现在说与写的产出效果上。如果,前者与后者经常反覆练习,则语言能力会累积进步,如果只加强INPUT而忽略OUTPUT,或只重视OUTPUT而未加强INPUT,则会事倍功半且无法全面增进英语实力。
现今我们已处在近距离视线,与载具几乎形影不离的新科技时代。无论走到哪里,往往离自己最近的不是身边的亲友或任何一个偶然擦身而过的陌生人,而是手机。在餐厅一起用餐,很多人眼睛看手机,耳朵不一定在听同桌人说话,明明是一起用餐却静得出奇;捷运上很多人盯著手机看,在路上行人也会边走边看,有些地方因此贴出「请勿边走边玩手机,以免发生危险」的警语;连搭计程车或巴士出门,也都会看到司机们像是表演特技一样,一心多用,不时瞄著手机或有一点讯息进来的声音就迫不急待地拿起手机看,这似乎已是自然的反射动作。
许多人每天花很多时间大量INPUT网路上的资料或文章或留言,一来勿让自己错过时事,退失与人相处的共同话题;另一方面是关心朋友近况,适当给予意见及鼓励。但过多的INPUT不会帮助你成为具有OUTPUT能力的人,反而过度依赖INPUT会让头脑钝化,渐渐失去自主思考力。
诚如英国已故作家安东尼‧史脱尔在《孤独》(Solitude)一书中写道:「独处可培养想像力,有助于内心的整合及使脑力发挥最大的潜能。而我们每天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睡觉,其目的虽然有各种说法,但睡觉时,使人得以有孤独的时间,让脑细胞利用此时间做整合,也许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事实上,我们需要更多内在独处的时间,而成为一个得以精神内守的人,并非经常向外蒐集大量知识、资料与讯息。过度对外关注,不但分散了自己的时间与精神,同时变成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且容易受大众意见及情绪影响而偏执的人。
曾与几位朋友谈过手机这件事,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定要迅速「已读」并且「回覆」,不然没礼貌,或担心对方久等,或无法显示自己具有高效能,而让人佩服。这INPUT与OUTPUT的关系是建立在速度,要在很密集的时间内面对许多位彼此的「问」而「答」。大脑疲惫演变到后来,不论忙不忙,总是觉得累,再怎么睡也睡不饱,做一点点事情马上疲倦。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作者米奇‧艾尔邦在书中引述恩师墨瑞的话:「我现在跟你讲话,想的就只有你。」米奇说:「当墨瑞与你在一起,他是真的和你在一起。他会直直看进你的眼里,聆听你讲话,彷彿全世界只剩下你们两个人。」这就是人全神投入。
科技是聪明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其目的在改善现状,以达到加强速度、提升产能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联系更为方便。我们就这么把自己变成了科技的八爪鱼,无限上纲的输入,然后快速放射触角,忙著利用手机产生连结,拼命大量输入的结果,造成脑袋使用过度,虽然进入的多,但最后可能一片空白。你以为睡个觉大脑就休息了,但其实大脑根本放松不下来,继续处理白天快速节奏的后续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有睡眠问题的原因。
养生也是同样的道理,绿色创业家社群五月(2019)即将举办的小聚中,将与各位一起探讨我们给自己输入的各种养生方法到底有用还是没用,身体就跟创业一样,要应用及演练,以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而非人云亦云、照单全收,在无形中一再被资讯或所谓的专家洗脑而不思惟或无思惟,最后可能连保持充足的睡眠、好好吃饭、专注与人交谈等最基本的生活态度都早已忽略,却将时间及视野放在追求营养品、提升能量的食品或饰品,或控制身体现状的药物上。舍本逐末似乎是进步的产物,其改变的开始在于把自己静下来,将时间留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