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不管是哪个国家,想在农业领域创业的人,创业动机鲜少是为了赚钱。
我老家在东北的沈阳,有一年春节回家和妈妈、姐姐吃团圆饭时,看到我姐姐每隔半个小时左右,就要去大棚看一次,年夜饭就这样走来走去,都没办法好好安下心来吃。大棚大概三百米长,每隔两米多有一根绳子,他们靠绳子把风口打开、关上,每天他们都要开关五、六次,很辛苦,手都磨破了。
沈阳冬天的温差很大,白天因为有太阳,温度可能上升到零度以上,晚上可以低到零下三十几度。所有的蔬果都必须种植在大棚里,创造温室的效果,但也因为温差,农民需要根据气温变动,及时开关大棚风口,来调节棚内温度,否则整棚蔬菜都会损失。例如我所在的新民市,很多农民因为草莓的价钱好,都用大棚种植草莓,但草莓是很娇贵的水果,只要低于零度就会冻死,且草莓一年只有一收,若不小心没有管理好大棚控制温度,意味著一年的收入都会泡汤。
我看到一个很明确的痛点,如果有一个技术可以协助自动化、远程遥控大棚,不仅可以省下农民大量的工作时间,节省人力,还可以确保收入稳定、甚至有机会增加收入。于是,我花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个简易的放风机。放风机和手机端相连接,拿著手机就可看到大棚温湿度,还可以远端控制风口,满足了姐姐日常放风的需求。三个月后,农民都跑过来,想用这个设备。附近有七千多个大棚,三万多个农民种植,很快地,80%以上的大棚都用上我研发的这套晨风智能放风机,这就是我创业的第一批用户。
以前农民是没有自己生活的,农民平常住在大棚旁,凌晨三点钟要起来打开风口,放湿气。现在基本没人住在大棚旁,我姐姐她们就经常去市里唱卡拉OK,甚至到北京看升旗爬长城,完全是另一种生活状态。不仅如此,以前一个农民最多只能顾一个大棚,现在因为省下时间,最多可以顾到三个大棚,意味著收入有机会增加三倍!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生产的劳动者蜕变成了管理者,拥有了自己崭新的生活。
因为要控制大棚,监控设备在长期运转的过程中,同时积累了大量资料,包括不同作物的分布区域、生产周期、习性、产量等。这时我又想,现在农民年龄越来越大,农场普遍缺工、从农人口老化,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么辛苦又不赚钱的事情,这意味著十几年后,许多农民将没有大棚种植经验。于是我又开始研发AI种植模型,根据种植端所采集的大资料,为农民制定最优质的种植方式,主动帮他们判断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中所需要的水、肥、温度等,这样一来,没有经验的人也可以种植出优质产品。我在之前的文章《智慧农业登上云栖大会的舞台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商机才正要开始》谈到,智慧农业是用科技理解天地万物,用大数据翻译大自然的讯息,用人工智能优化老农的经验判断,在最精确的时间和位置浇灌、施肥,增加种植的效率。精准化种植,减少用水、用药、用肥料,就实现低碳环保的效益。
再接著,我又注意到农产品产销的问题,例如去年草莓价钱很好,今年大家就全部都种草莓,结果反而因为量太多造成价格崩盘,全部人都赔钱,如果通过整个农业地区的农产品种植数据,提前为农户联络农产品销路,就可以避免价格波动造成的农户损失。我们最近就替草莓设计包装,透过平台一盒草莓可以卖到接近两百元人民币,同时还可以替「新民草莓」扩展知名度。类似这样的创意可以无限延伸,这个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可提供的服务会越来越丰富且可靠,最终使得农户、消费者、企业三方受益共赢。
现在晨风大棚总数接近20,000个,注册用户接近45,000户,投资人看到长期投资的价值,农业这个落地场景使用的肥料、农药、农具、农业机械、农业用品例如农膜等等,都有机会透过这个平台得到更多应用,我们目前也都在找各种合作可能性。
草莓不会因为装了感测器就多卖10元,但是有了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结合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我认为这里面每个环节都有商业模式的潜力,智慧农业能赚的钱,值得更多人用一辈子深入探索。
(封面来源:med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