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创最重的产业之一就是旅行业,在原本陆客大量减少的情境下,疫情更是让整个产业雪上加霜。不少大型旅行社、饭店开启了所谓的深蹲、数位转型,但纵观目前不论是政府补助的教育方案、产业界内部对员工的培育,虽然角度与层面多元,但依然缺乏现今旅行业最大的困境:永续性。
从士林夜市逛到垦丁夜市,全台湾的夜市都卖同样的东西,盐酥鸡虽没什么不好,但是天天吃你不腻吗?
台湾虽然地小人稠,但拥有丰富的文化与地貌景观,这些年却总是出现爆红景点、走到哪里都卖相同东西的观光老街,大量涌入的游客造成短期的经济消费是没错,但是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觉得逛来逛去都是同样的东西,无聊了,说不去就不去了,如果还要加上环境与垃圾问题,台湾观光真的是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
疫情让人流减少,而观光最依赖的莫过于庞大的人潮,但从另一个层面思考,倘若观光有各个产品各自的定位,吸引各自的族群,本身已能将人潮分散、模式分散,相对各个地方、各种路线、各种产品类型的人潮也减少分散,虽少了短期的单一爆炸收入,却换得更长远的稳定。举例来说,从事在地农事的小农,除了可以依赖观光带来人潮参与体验、购买农产,亦可透过线上销售农产,或将经验知识转化为线上课程,让都市中的人也能在城市中找到满足自己种菜的可能。
旅行业最需要永续思考,因为文化的养成需要几百年,而观光正是其文化内涵与深度的体现
简单的逻辑: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观光业者对于在地文化、生态的理解与掌握应该不只是广度,也包括深度,疫情只是一种环境因素与冲击,但现在的社会快速转变,明年有可能会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每一年都因为各种影响而伸手拿补助,求生路,动员大家自家消费,那观光业干脆成为非营利组织好了!
所谓的永续旅行,其实也就是让各种风险的可能性被分散、被降低,若一个景点只能依赖单一文化景观、建筑或是特色,风险就会提高(例如因为一个地震导致文化景观被破坏)。若是同时将在地文化景观的内涵延伸到在地人们的生活记忆如饮食、服装等等,那可以呈现的故事与旅行产品内容就能够更多元。
我提出的解法不一定能让你的观光生意抵挡像疫情这样的大型冲击,但若不开始反省及行动,即使能活过今年,明年、后年随著气候变迁与环境变化越来越大,挑战也将会升级。新冠肺炎加速了产业的淘汰赛,替我们终结了观光炒短线的心态,旅行业真正的转型正要开始!
(封面来源:Vernon Raineil Cenzo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