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离我们还有多远?

绿色经济离我们还有多远?


  每次旅行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喜欢跑进当地的超市,看看那个国家的人都在买什么日用品,这是一种很便利的常民生活观察。几年前我去关岛旅游,去了趟关岛最大的量贩店Kmart,想买条「美国人用的」牙膏。很快地,我发现我站在这样的货架前面,事实上,这张照片还小看了它的规模,这货架上至少有近70个品项可以选择,但关岛只有10几万人。

  我很仔细地研究各个品牌与品项之间的差别,顺便把我两个作牙膏行销的朋友对于他们各自公司品牌差异的争论拿出来参考。虽然我是个很精明世故的行销人,十分钟后我还是失败了。消费品中成熟的产品类别,已经发展到差异毫无意义的程度,产品说明只是华丽的文字堆砌,如果我再多花十分钟,只为了选购一条牙膏,只会让人觉得好笑罢了。

  一条牙膏具体而微地说出了几乎所有产业如今面临的困局。管理学家说产品就是要追求差异化,但追求到了最后只剩下更多、更便宜,吊诡的是,当所有人都在谈价格,价格便再也没有了意义。你说,那我们用服务做差异化,不拼价格,可所谓的服务更多时候更像是讨好,我们养出一群习惯「会吵的孩子有糖吃」的消费怪物,久了之后你再抱怨这个社会已经丧失了道德。

  在我看来,最简单、也最困难的解决方法,就是全面过渡到绿色经济。这里的绿色指的不只是很酷炫的绿色科技,还包含设计思考、循环、共享、效率。市面上同样也有很多不同的酷炫的名字形容这些新观念,例如循环经济、分享经济,大家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在讲同一件事。这个新的竞技场主要拼的是「学习大自然的思考」,谁越接近大自然的逻辑谁就获胜。我说它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住在同一个星球上,人人都可以透过观察,取得参赛权;但最困难也是在此,我们已经习惯人为的环境,真的让你有时间观察,你可能还是选择滑手机。

  其实就算我不讲,外面气温已经高到38度,节能减碳喊得震天价响,任何人都看得出来产业正在转型,我们正朝向绿色经济走去。但是为什么从事绿色工作的人这么少呢?在绿色产业工作的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

  在绿色产业工作的人多半务实,即使有使命感,想以自己的方式改变游戏规则,也不太敢张扬内心的意图。尤其是当社会都觉得做环保的人就是那些笔电上贴著「核电归零」,口里高喊「政府无能」的极端份子时,他们看著自己光秃秃的笔电,想了想还是决定把它收进电脑包里,显示自己比较中立,立场很客观。可是追求中立客观,本身也是一种意图。既然都是意图,那就没道理让自己和大家糊成一片,何不大大方方的展现,不要对野心扭扭捏捏。意图的重量绝顶重要,轻飘飘的中立客观就跟Kmart里的牙膏货架一样,产品越来越相像,最后没人区分地出来。这么说并不是鼓励你效法激进左派,这只是掉到另一种极端,而是如果你要创造改变,就搭好生物廊道让大家自愿跨过去,才不会让人们心生罪恶感,让你的行为成了另一个说教的环境运动。

  要彰显这些意图,你需要花上更多时间诚实地面对自己,之后不管你选择要不要当个保护地球的传教士,生命的深度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你的使命感会和人们内心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忽然之间绿色经济就会来到身边。

注1:本文由2012年新北市纪录片影展评审的话《别急著穿上超人装》重新翻写而成。

注2:执笔之时,国际能源署(IEA)研究出炉,该研究发现,2014年全球经济持续成长,温室气体排放量却没有增加,为1970年以来首见情况,显示经济成长不必然会提高温室气体排放,两者长期关联的迷思终于破除。

知识服务

天啊!这里怎麽忽然多了这麽多工作?
2024-11-19 新能源业常常佔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投资、科技热门新闻版面,但是大家都不告诉我们哪些是我们这种普通人能够参与的机会。其实,新能源只有三个字,新事业却有千百种,光是臺湾的储能业,就有很多你可以参与且还有不错收入的工作。
【投资人限定邀请】 来颖科技发表会|不用办高尔夫球证,直接进包厢!
2024-12-16 其实很多投资人都知道要投资新能源业,重点是你得懂行。这几年在台电、绿学院等几帮人推动本地储能发展及电力交易平台之下,短短三年预估交易额就上看50亿(2024E),成就了不少公司实现上市柜里程碑,而这些公司,就藏身于绿学院的会员行列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