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房子用SRC結構蓋的,很耐震,七八級地震來都不會倒。一般房子用RC鋼筋混凝土蓋,那個都很危險啦。你看慈濟自己不都說了嘛,SRC是百年建築,而且又低碳環保,買SRC的房子貴一點很合理,買到心安,你買房子是要住久的,又不是車子三五年就換一次。」
去看房子的時候,代銷或房仲跟你講的這些,是真的嗎?
建築是一個牽涉到人的複雜工程,設計可以很豐滿,工程執行卻可以很骨感,這其中可以影響品質的方式有千百種,不是你上網爬個文,看什麼是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簡稱RC建築)、鋼結構建築物(簡稱SS建築)、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簡稱SRC建築)的科普文章,就可以判斷出來的。況且,我們連對較單純的原料水泥的誤解都這麼多,對複雜的建築還是謹慎一點好,業務的話不能全聽。
RC、SS、SRC建築的最大差別,在於使用鋼材的比例。
RC建築,用鋼筋綁樑柱架構,其餘部分用混凝土充填; SS建築和SRC用較粗的鋼骨當樑柱,再用混凝土充填;SRC除了鋼骨之外,外面再綁一次鋼筋,然後再用混凝土充填一次。
RC使用比較細的鋼筋,SS使用比較粗的鋼骨,SRC鋼筋和鋼骨全用上了,聽起來,好像SRC比較安全耐震?
SRC比較安全耐震的說法根本就是鬼扯!任何構造都沒有耐不耐震的問題,重點在施工品質
其實,任何建築結構系統,只要按照國家的建築設計規範進行設計,並且好好施工,都可以達到相同的耐震等級,RC、SS、SRC誰比較安全耐震的說法都是鬼扯!
如果施工出現各種偷雞摸狗、草率行事,那大地震一來,不管RC、SS、SRC也一定都會產生問題。
千萬不要再相信誰比誰安全、誰比誰耐震這種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了!鋼構的建築並沒有比較安全耐震,至於你想不想要花多一點錢買,你自己決定。
SRC比較低碳環保的說法也是鬼扯!SRC是三種建築結構中碳排最高的,不是所有建築都應該用SRC
除了耐震與否的安全論點之外,近年來,因為節能減碳的大趨勢,還有另一種也開始普及的論點,說鋼構比混凝土結構環保,鋼構很低碳,混凝土結構碳排高。因為SRC也算是鋼構的一種,於是有些建案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銷售時就把「採用SRC鋼骨結構」作為宣傳綠建築的證明。
綠學院之前的文章曾經提過,說誰比較環保並不是用感覺,國際上通用的評估方式是科學的生命週期分析(Life-cycle assessment),計算出來哪種方式更低碳,就是較為環保。
建築的生命週期從建材生產運輸、營造施工、建築使用、修繕更新、拆除廢棄,其碳足跡就是在這幾十年間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註一)
在一份2002年的研究(註二)中,用五棟樓層20~26層,比較了設計RC、SS、SRC等不同結構體的建築,把不同結構體的材料使用進行計算,發現結構體單位面積的碳排量,SRC結構比RC混凝土結構碳排高5%,RC混凝土結構比SS鋼構的碳排高出40%。
注意到了嗎,SRC結構是這三種結構中碳排最高的,根本不低碳也不環保,綠建築評估手冊裡面說的是SS鋼構環保,並沒有說SRC環保。
這個環保流言,因為慈濟對工程專業的不理解,不小心在公開場合宣傳SRC是百年建築,加上一些建商、代銷或房仲聯合助攻,流言就變成「箴言」。
更慘的是,慈濟在很多地方蓋的低樓層建築,也都開始採用SRC結構。
低樓層的建築使用混凝土結構,碳排量較低,是相對來說比較理想的結構方式;只有高樓層的建築,使用SS鋼構才有減碳效益
造成市場一連串的誤解,跟上一段提到的研究有關,這裡面有個關鍵詞是「樓層20~26層」。
時間拉到2009年,一份研究(註三)比較了兩棟樓層10層,分別以RC、SS作為結構設計的建築,卻得出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RC混凝土結構的碳排比SS鋼構低了快一半!
怎麼會這樣呢?原因就是樓高。高樓層的建築,使用SS鋼構確實碳排量較低;低樓層的建築,卻是使用混凝土結構碳排量較低。
建築的生命週期很長,影響碳排的原因百百種,我們來用每天出門前我們用大腦運算怎麼坐車的決策邏輯,就很好理解了。
周末你一家四口想要出門去玩,如果住在台北要到動物園,坐計程車或捷運,會比你自己開車去要划算地多,因為動物園周圍周末很難找到停車位,光是花時間等待車位的成本,就比車費貴很多。但如果你們想要去宜蘭的明池森林遊樂區,你當然會選擇自行開車,速度快、行程的彈性也高。而若你們想要出國去日本玩,這時想開車也沒辦法了。
建築的樓層就相當於你想要的旅程長短,鋼筋/混凝土與鋼骨/混凝土就像搭大眾交通工具、搭計程車、開車、搭飛機的差別,需求不同,最佳的選擇也會不同。
不同樓層數的房子,用不同的結構系統設計,使用不同數量的材料,一定會產生不同的碳排。
高樓層若用混凝土結構,那麼依照鋼筋、混凝土的材料強度水準,柱子的尺寸可能得2mx2m,遠遠大於一般低樓層的1mx1m尺寸,使用這麼多的材料,怎麼可能低碳排?
但是一般的低樓層建築,材料使用量不需要這麼多,就會得出混凝土結構比鋼構環保的結論。
有意思的是,臺灣大多數的建築物,都是10幾層樓以下的低樓層建築,真正超過20層樓的高樓層建築其實比例並不高。而且,臺灣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物占比是壓倒性的77%,混凝土結構是最常使用的建築物構造形式,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某種均衡的低碳環保。
至於SS鋼構為什麼在高樓層建築時較為低碳,是因為鋼材的回收再利用已經有相當健全的循環供應鏈,而混凝土目前的回收再利用方式並不完整,也有很多執行層面的問題,因此材料本身的碳排差異很大。
這也就是我們一直談營建業循環經濟的原因。我們需要一種由選邊站轉為無終點的「演化思維」,科技進步到哪,我們就進化到哪。例如,混凝土材料由目前常用的280kgf/cm2提高到700kgf/cm2,而鋼筋從現在常用的420 kgf/cm2提升到785 kgf/cm2,這個稱為「New RC」的新技術,已經在日本實現,以前高樓層建築都是鋼構的天下,現在混凝土結構也可以蓋到60層樓高,這就是以前的我們所不知道的。
推動營建業循環經濟,我們要用知識打破慣性,讓好奇心帶我們走得更遠。
(註一)http://www.lcba.org.tw/article/?article_item_id=82
(註二)張又升,《建築物生命週期二氧化碳減量評估》,博士論文(林憲德教授指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2002
(註三)賴晟偉,《住宅大樓生命週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鋼筋混凝土構造與鋼構造個案比較》,碩士論文(周鼎金教授指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2009
(封面來源:Business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