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為了和一般商業模式區隔,在綠色產業使用的商業模式,通常指的就是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各個流派有各自的看法,我們這裡用的是歐盟Horizon 2020「R2π-線性到循環計畫」所使用的模型,共有七種商業模式:
七種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大公開
(圖一)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示意圖
資料來源:Carbon Trust
「內環」是循環經濟概念,以「設計階段」為核心,串接「使用階段」、「製造階段」及「廢棄階段」,最後形成一個閉環(Close Loop)。
「外環」是在內環的基礎上,根據過去產業界發展的經驗,相對應可執行可操作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共分為七種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一:Access(產品共享)
產品所有權屬於供應商,產品在其壽命期間之內,被不同終端使用者(End Users)使用多次,代表案例如Ubike、Uber、Airbnb等。當然很多人會質疑,舉這些例子是「循環經濟」要沾「共享經濟」的光,但各位看看近來中國大陸共享單車熱潮後一張張怵目驚心的自行車墳場照片,就可以理解為何「循環」很重要!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二:Performance(產品服務化)
就是循環經濟常被提及的「以租代買」模式,從原有產品一次性買斷,銀貨兩訖所有權由供應商轉給使用者的模式,轉變為有權長久屬於供應商,使用者以「效能」或「使用量」為單位付帳。這個模式成立的主要先決條件是供應商與使用者需建立長期契約關係,代表案例如PHILIPS照明租賃、UNIDO化學品租賃等。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三:Re-condition(修復及翻新)
產品所有權仍分別為使用者及回收者所有。產品仍在生命週期內,由原有供應商或第三方整修一個故障的產品,或對其外觀進行翻新,包含:修理(修正故障或毀損,並將產品恢復其原有功能)、翻新(將產品進行外觀翻新),代表案例為二手車、二手電器、二手家具等。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四:Re-make(再製造)
產品所有權仍分別為使用者及回收者。在零件或產品壽命結束時,由製造商啟動一系列重製程序,使其恢復至全新或更佳的功能,並內含保固承諾,代表案例為Google伺服器報廢後零件重組、Canon回收印表機再製等。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五:Co-product recovery(副產品及產業共生)
產品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位置產生改變,從一個工序或價值鏈的廢棄物或副產物,轉成另一個工序或價值鏈的投入,代表案例為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區、高雄臨海循環工業園區等,這些生態工業區內的公司,在生產過程中就近與其他公司合作,交換彼此多餘的能源與資源。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六:Circular sourcing(再生料替代原生料)
使用回收或可再生的原料,如從一個壽命結束的產品提取原料,取代由自然資源中提取初級原料,如Adidas與Parley合作,透過遠東新世紀的回收技術,回收海洋廢棄物再製成運動鞋;另外,使用生物可再生的基礎為原料,如喬福材料科技運用生質原料製成農地膜,取代傳統塑膠布,農地膜生物可分解特性可再次回到土壤中增進肥力。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七:Resource recovery(資源再生與回復)
回收壽命結束的原料或產品,並作為另一個價值鏈的投入,這是過去臺灣綠色企業的強項,包含:
-
封閉式循環:物料在產品壽命終結時被回收,並被再使用於相同的價值鏈。封閉式循環的特性為物料維持完整性,可以經過多次循環,甚至可以無限地循環,如貴金屬回收
- 向上循環:壽命結束的原料或產品被用於投入生產另一個更高價值產品,如Dell電腦與明星Nikki Reed合作,將主機板提煉貴金屬重製為18K金的飾品
- 向下循環:壽命結束的原料或產品被用於投入生產另一個較低價值產品,如鋼鐵業爐碴用於道路鋪面
善用「2大套環」與「7大模式」,讓企業從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中獲得利潤
關於商業模式的運用,不是一個公司只能選擇一種模式,各位可以把它想像成拼盤上的七大主菜,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色、產業所處的位置及外在環境條件,選擇適合的組合,例如PHILIPS在醫療器材上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就包括上述產品共享、產品服務化、修復及翻新、再製造、再生料替代原生料、資源再生與回復等六大類。
最後叮嚀一句,商業模式之間無需比較誰的比較好、誰的比較差;循環經濟重視用合作取代競爭,在於我們如何與周遭的合作夥伴相互學習、相互分享,建立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用循環經濟的概念,重新反思企業經營與改變商業模式,終極目的是如何讓公司、讓老闆,獲得長期的、永續的、可預期的利潤!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邀請你註冊或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
註:Urban Mining of E-Waste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