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藥王孫思邈集東漢至唐初各家醫論、治療方劑編撰《千金要方》三十卷,書中專列《食療養生》二卷,收錄來自民間、文人名士、寺院道觀的食療養生之法,明確提出「食療為先,藥療次之」的思想。
「食借藥力,藥助食威」,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向來認為「藥食同源」,足見食療的重要性。
暑熱日益嚴重,今年的夏天到現在為止,每天都是高溫攝氏35度以上,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如何保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就像是金字塔效應,地基穩樓層高,每一個階段莫不是一層一層累積而成,如果沒有從平日就打好健康基礎,隨著壓力增大,身體的惡化狀況就越是一發不可收拾。
炎炎夏日,許多人都在冷氣房內工作,晚上回到家裡又是待在冷氣房裡,沒有冷氣便會悶熱、心煩,無法工作、休息、睡眠。
其實,平日是有一些方法來減緩我們身體對熱壓力的害怕,進而善用體內外溫度使身體得到良好的調節。
現在正是很多瓜類盛產的季節,大家會看到西瓜、冬瓜、南瓜等等,一般人喜歡吃冰涼的西瓜,因為炎夏中西瓜能解暑清熱,所以吃了西瓜覺得很舒服,其實吃西瓜是有學問的,必須食用得法,如果食用不當,可能會傷身,比方說很多人吃西瓜容易上火。
西瓜不是寒涼的嗎?吃西瓜怎麼會上火?這跟西瓜具有清熱、潤燥的功效不是有所矛盾嗎?其實,西瓜本身是甘甜的,甘甜的食物有利尿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吃完西瓜就不停小便,小便過多就會傷到津液,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
要避免這種情況,一來適量吃、不要吃剛從冰箱拿出來的冰鎮西瓜;另外,可以在西瓜上撒點鹽,因為鹹能入腎,可以減少水液的損耗。
身體在極熱下,如果想要藉由降溫來調節身體,其進退之間的拿捏與運用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說,怎麼吹冷氣,吹多久?平心而論,熱騰騰還冒著汗的身體,吸入冷寒氣越快,所以,應該盡量避免在戶外高溫過久,或在進冷氣房前先調降冷氣的溫度;另外就是不要在冷氣房待太久,最好有空就到冷氣房外走走,享受一下戶外常溫,這時身體會像解凍一樣,產生透氣感,並且暖和起來,這時身體的整體循環也會好轉。
此外,飲食得宜,可以保持良好消化力,亦可避免外熱內火,雙面夾擊的困境。首先最大的提醒是,千萬不要採用「火上加油」式的飲食攻勢,如:越熱冰吃得越多、越熱水果飲料吃喝得越多,反而是採取中庸之道、善用虛實互補的概念最有利於身體的保健。
比方說,在餐桌上的菜餚可以搭配些可以清熱的絲瓜、白蘿蔔、大白菜、苦瓜、蓮藕;可以通竅、行氣的蔥與大蒜;關於飲品,可以自己熬煮杏仁茶、烏梅汁、綠豆湯等,這些飲食反而是讓你體內保有平和的溫度,能夠在炎夏不傷身的生活智慧。
當熱浪來襲,且將來可能會面臨更為嚴峻的高溫時,我們與之抗衡的方式應該是讓身體盡量在自然的方式下降溫,這原則是建構在自己願意多花一點時間讓身體適應這環境,同時善待自己身體的內在環境,用心來調和自己。
(封面來源:Inbal Cohen from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