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綠學院的產業小聚曾經討論過電網設計中的實功與虛功,那時大家有聽沒有懂,多年後我們有了電力交易平台、業界協作的第一套輸電級儲能案場管理方法學,經驗值已大幅提升,現在讓我們再挑戰一次,不用電學公式也能看得懂什麼是虛功,開始!
碳如何定價?就是把排碳造成的各種損害貨幣化,計算為成本、並將其與排放行為進行連結,經常用「每噸碳排多少錢」表達。想了解碳金融市場如何產生,必須先瞭解碳定價的三種工具:「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碳費或碳稅」、以及「碳信用機制」...
你聽過能源管理系統吧,舉凡從手機、電腦、汽車到建築、工廠、城市、國家電網,能源管理系統無處不在。
最近全球掀起ESG浪潮,有的公司為了國際上供應鏈的要求得加入RE100,還得四處奔走買綠電;在歐盟宣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後,又得趕緊研究什麼是碳費、碳權、碳中和。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一個產品或服務其生命週期從原物料開採、製造、包裝、運輸到廢棄處理或回收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就是產品碳足跡。ISO推出的國際規範ISO 14067就是一套量化產品碳足跡的方法學。
這年頭ESG大爆發,各式各樣演講與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演講總是聚焦在高大上的各種倡議、目標、路徑,課程則不外乎賣你碳盤查、碳足跡等證照資格,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1970年代,當科學家在選擇電池材料時,是看著化學元素週期表在選擇的。還記得高中時代苦背的「鋰鈉鉀銣銫鍅」嗎?鋰(Li)與鈉(Na)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屬同一主族,性能相近,在電池原理上兩者也相近,都是透過不斷在正、負極間來回游動充放電。於是一幫科學家選擇了鋰電池,另一幫科學家選擇了鈉電池。
綠色溢價是什麼?一種分析減碳難度的方法,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為了減碳,要多花多少錢。2021年比爾蓋茲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書中提出「綠色溢價」的概念。
內部碳定價就是為企業內部各單位的排碳行為貼上價格標。這種做法是將公司內部不同的部門別設定為管制對象,接著再使用不同種類碳定價工具,針對這些管制對象的排放量進行定價。
碳匯(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就是森林,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樹木可以把空氣中四公斤的二氧化碳轉成一公斤的木材放到肚子裡,一棵樹木有生之年大概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這就是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