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日前台泥花蓮和平廠的「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BOO案」環評通過了,即將動工,並在一兩年之內開始以高溫水泥窯協助花蓮縣焚燒垃圾。除了專業討論之外,我也聽到了一些人的另類反應,包括「水泥窯燒垃圾,那水泥裡不就有垃圾嗎?」、「水泥廠附近的居民真倒楣,被水泥污染,還要忍受垃圾惡臭」、「這背後一定有很多好處」…等等。
事實上,在此之前,台泥多年以來在花蓮和平廠當地與村民溝通,前一陣子還辦了一場高規格音樂會;幾天後,在宜蘭澳花村一場燒垃圾的說明會上,董事長帶領台泥總經理及高階主管們,向在場的村民鞠躬致歉。多年以來,花蓮的垃圾運到宜蘭去焚燒,潛在的污染路線,拉得很長。
同時間,我們也可在媒體看到「循環經濟領頭羊!台泥稅後純益創新高」這類標題的新聞,顯示台泥循環經濟做得很好,全市場一片看好。
一邊燒垃圾,一邊循環經濟,台泥究竟是萬惡的大財團?還是良善的綠色企業?這是價值錯亂?還是我們自己對於事情不夠瞭解?
「大財團」似乎是邪惡的代名詞,然而,這是一種價值判斷,無所謂對錯。對於循環經濟的瞭解程度,或更簡單地說,對於科學的理解程度,才是判斷「水泥窯燒垃圾」的意義的標準。
「語言框架」往往讓人們對於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感受!一般人聽到燒垃圾、燒塑膠,第一個反應就是覺得很臭、很污染;聽到生質能、燒木質顆粒,卻又覺得很自然、很環保
「刻板印象」也影響著我們對於事物判斷的準確度。砍樹似乎就代表罪惡;一個東西不能回收送「焚化爐」也代表罪惡,不愛地球。非黑即白的二分法邏輯可以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快速決策,但不代表正確決策。
台泥的水泥窯,或說超高溫焚化爐。簡單來說,就是把垃圾處理後當燃料,使用廢棄物發電。若覺得怪怪的,正好從這個地方開始解開自己觀念與想法的糾結。
回到遠古時代,人類開始燒木材、燒牛糞煮飯或取暖,拿單純的廢棄物當燃料,就是最直接了當的「生質能」。當時人口並不密集,雖然沒有空氣污染防制設備,但並不會構成嚴重的空污問題。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標準的循環經濟。資源回收不需要倡議,重複利用也不需要宣導。
利用動植物作為燃料,燒完之後灰燼又回到大自然,本身就是循環再利用。用正式的說法,生質能指的是由生質物(biomass)經轉換後而產生之能源,這可以指任何來自動物、植物、藻類等有機物質,而這些物質經轉換後可以作為能源使用。(註一)
切換到現代,不是只有亮晶晶、高科技的太陽能板或風力發電機才是綠能,生質能也是綠能的一種,而且是歷史最悠久的綠能。
那麼,垃圾是生質物嗎?「垃圾」是我們不想再使用的「廢棄物」,由於現代社會產生的垃圾成分較為複雜,含有非自然動植物成分,一般不視為生質物。然而,依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定義,燃燒垃圾產生能源,屬於再生能源。是的,焚化爐發電,可算是再生能源,在臺灣,一年發電量超過三十億度。
我們也許期待一個寶特瓶回收再製之後,出來的還是一個寶特瓶,而不是出現其他的東西。(註二)物質必須仍以物質的形式存在,不能轉換為能量?
循環經濟的重點是流動,包括物質流、能量流、金錢流、資訊流。生質能挑戰我們僵化的思維。生質能是一種「一個寶特瓶進去,卻沒有另一個寶特瓶出來」的資源利用方式,而是轉化成了能量這種同樣具備資源概念的型態。
歧異點在此發生了。這些來自動物、植物、藻類等生質物,分成兩大應用派別,一派將之能源化,一派則是將之資源化,各個陣營都有其擁護者。
但其實,循環經濟指的是能資源的循環,燒掉再利用較有效率,就能源化;材料轉化利用較有效率,就資源化,不一定非得要寶特瓶進,寶特瓶出。為了讓大家有個參考點,國際上通用的評估方式並不是用感覺,而是要用科學的生命週期分析(Life-cycle assessment),計算出來哪種方式更有效益,就用那種方式。
然而,也許有人會想到,如果燒木材可以算生質能,燒煤和燒石油不也應該是生質能嗎?畢竟煤炭來自植物的屍體,石油來自動物的屍體。
這樣的想法當然是不對的,因為這涉及到質量平衡與時間尺度的基本問題。
以植物為例,其組成就是近期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藉由光合作用固定而成的生物質,燃燒後再度成為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淨排放量低,是生質能;煤炭在亙古之前雖然是生物質,但在地底下埋藏許久,若燃燒後內部的碳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至大氣中,則是「將古時候吸收下來的二氧化碳還給現在的大氣」,對於現在的大氣而言,是明顯的淨增加。
一個把事情簡單化的方法就是善用生質能,有機廢棄物可以拿來發電,解決我們目前最迫切的問題
生質物該資源化或能源化,可能複雜化我們對循環經濟的認知。至少現在我們學到,不需要再執著某個物質一定要能源化還是資源化,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處理就是了。
跟其他種類的綠能相較,生質能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非常多樣化的技術選項與應用型態,而且有了科技這把武器,生質能已經升級了。下一篇,我們將介紹生質能的三種型態:氣態生質能、液態生質能、固態生質能。同時,現在社會的複雜垃圾使用焚燒方式處理,就算在歸類上不能說是綠能,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再生能源。
(註一)這是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REN21、全球生質能源協會(World Biomass Association, WBA)等對生質能的定義
(註二)國際上稱為再生環保瓶(Bottle to Bottle),並沒有限定材質。在本文中,選用寶特瓶只是方便表達而已
(封面來源:Climate&Clean Air Coal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