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你常常有這種想法吧,「幫公司賺錢,錢又不會分給我,薪水也不會變高,何必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覺得替公司努力完成交派的任務之後,自己應該要拿到多一點錢,否則幫公司多做很沒意義。
如果你在廠務或管理部門,透過節能措施幫公司省幾百萬的電費,卻沒有反應在自己的工作績效上;如果你在永續部門或公司的基金會,請各部門做節能減碳,部門主管只冷冷回你一句,「每天光是應付你們一大堆要求,花時間去上ESG培訓,業績都不用做了,業績你幫我扛嗎?」這時你也會覺得幫公司多做ESG很沒意義。
這還不打緊,聽說全球市值前500大的公司已有一半已採用、或規劃於二年內採用「內部碳定價」來管理公司碳排,並將內部碳定價視為引導公司低碳投資的有效工具。聽說這種做法是將公司內部不同的部門別設定為管制對象,接著,再使用類似碳稅費的做法,針對這些管制對象的排放量進行課徵。你聽了之後想,部門的利潤是要拿來發績效獎金的啊,怎麼可以拿去繳公司的碳稅費,根本是巧立名目剝奪我的獎金!
內部碳定價主要目標在於讓減碳誘因傳遞到公司的每個人。它有許多設計方式,從全局思維來看,其實是確保你未來每一年都有獎金可以拿。上面說的情境之所以發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沒有把績效目標和環境目標綁定在一起,「沒有讓寒氣傳遞到公司的每個人」。
訂定業績目標相對來說較為容易,要訂定抽象的環境目標就有點難。首先,「環境的業績目標」要怎麼訂?如果要跟員工收碳費,碳如何定價?一噸100元美金不會太高嗎?誰合理?誰說了算?
企業內部碳定價的五種定價方式
要回答這個問題,除了可以參考我們在《碳如何定價?一噸100元太便宜,300元就合理?誰說了算?》談到的價值評估邏輯之外,也可以參考現存的內部碳定價應用形式,從中學習定價的原理。隨著實務應用上的開展,可以與大家分享目前五種已在實務上應用的內部碳定價方式。
企業內部碳定價的定價方式一:隱含價格(implicit price)
這種方式主要是作為公司減量措施投資決策的參照依據。隱含價格的應用較為單純直接,透過參考外部碳定價、公司過往減量措施的成本資訊、或是為達減量目標預期耗費的單位減量成本等,決定一個價格,後續公司內部進行減量投資,就可以以這個價格做為參照點,當欲投資的措施成本低於此價格,則優先實施。
企業內部碳定價的定價方式二:影子價格(shadow price)
影子價格則是將內部碳價與經常使用的投資分析指標例如:內部報酬率(IRR)、淨現值(NPV)等進行結合,將碳排的成本、以及減排的效益納入投資分析之中,讓專案決策得以反應排放的影響。
企業內部碳定價的定價方式三:碳權抵換
當公司進行減量決策時,自然會進行比價,到底是自己減碳比較便宜呢,還是直接買碳權抵換比較便宜。當自行減量所需付出的費用較低時,自然會優先自行減量;反之則優先選擇購買額度。當你選擇買碳權時,你買到的碳權多少錢,就是內部碳定價的價格訊號了。
企業內部碳定價的定價方式四:內部碳費
這就是文章一開頭讓員工們產生疑慮的方式,這是直接把主管機關所實施的碳定價工具搬到公司來使用,這種方式被視為促進公司內部減碳企圖心較有效的方法。主要原因在於,公司部門需要為它的排放行為以金錢形式直接付出代價。也就是說,減碳將變成各單位績效指標之一,不再只是公司的上位目標。為了消除疑慮,公司內部通常會成立一個基金來管理這些課徵而得的資金,並且設計創新的機制鼓勵員工跟著公司一起努力減碳。
企業內部碳定價的定價方式五:內部排放交易
跟定價方式四相同,這方式也被視為促進公司內部減碳企圖心較有效的方法。在操作上與國家層次應用的排放交易機制邏輯類同,只是管制對象改為是在公司內部,而交易也是在公司內部的不同單位之間進行。
內部碳定價是公司邁向碳中和必要的管理工具。若初期組織內部遇到較大阻力,公司可以先使用隱含價格或是影子價格法,它並不真正涉及公司內部金流的移動,執行成本相對較低,這兩者也是目前企業界最常使用的方式。透過培訓課程或績效綁定,逐漸讓全公司同心同德之後,你就再也不會覺得幫公司多做事很沒意義,因為你在替一個更高的價值服務,長遠來看,透過公司因應轉型風險的能力、進而提升供應鏈訂單的取得機會,這個價值最終還是會回到你的口袋裡。
(封面來源: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