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碳管理議題逐漸引起關注,各種有助於減碳的技術、策略、工具等也開始被廣泛討論,碳定價(carbon pricing)即是其中之一。
碳定價就是為排碳行為貼上價格標
在商業世界中,我們已經習慣把每項商品或服務貼上價格標。不過目前幾乎所有商品或服務,都沒有包含排碳的成本,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替碳進行定價,把它貼上價格標,讓大家為排碳行為付錢。碳如何定價?就是把排碳造成的各種損害貨幣化,計算為成本、並將其與排放行為進行連結,經常用「每噸碳排多少錢」表達。
根據對象,會有不同的碳定價方式。其中一種方式,是依碳定價的執行者來區分。在發展初期,碳定價多是由公部門、也就是各級政府設計執行;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有私部門、也就是私人企業採用碳定價來減少公司碳排,這種我們稱之為「內部碳定價」。
(圖一)碳定價就是把排碳造成的各種損害貨幣化
圖片來源:caixinglobal
政府常用的碳定價工具
依據目前實務上的發展,由中央、地方、跨國等不同層次的各級政府執行的碳定價工具有三種,分別是「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碳費或碳稅」、以及「碳信用機制」。
工具一:總量管制排放交易
在作法上,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是先由管理者設定一個排放上限,然後再把符合這個上限的排放許可,分配給受管制的排放源。在機制執行之初,為增加接受度,通常是先用免費的方式來分配排放許可,接著再慢慢轉變成有償的方式(拍賣)來分配。也就是說,在這個機制下,真正會被定價到的排放量,是超過排放許可的部分;這時候排放源可以自己減量,或是去市場上購買其他排放源釋出的許可,以避免被處罰。除此之外,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的執行需要較多的準備工作、行政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多是採用「抓大放小」的方式來管理,只管制大排放源,不太會把小排放源納入管制。目前在實務上,這個機制有應用在跨國層次(像是歐盟)、單國層次、也有地方政府層次(例如日本東京都、琦玉縣)。
工具二:碳費或碳稅
這種工具更為直觀,是針對碳課徵一個稅費,以達到定價的目的。在作法上,有的是就各種在使用後會帶來碳排的能源—例如各種化石燃料—課徵(從源課徵)、有的則是直接針對排放源的排放量來課徵(從末端排放課徵)。碳費或碳稅在執行上可以直接利用現有的稅費系統來處理,因此行政成本相對較低,適用對象亦相對較廣。但在實務上,也有不同的設計考量。比如,多半遵從不重覆課徵原則,不會從源課一次、末端排放又課一次;對於一些冶金及電解過程缺乏替代技術的部份,會免予課徵等。目前這個機制存在單國層次及地方層次的應用,但尚未有同時涵蓋不同國家的跨國應用。
工具三:碳信用機制
碳信用機制是一種可以將減量成效透過認證轉換為碳權的機制,也常稱為排放抵換機制。在實際操作時,申請者必須先執行一個減量專案、並針對減量成效進行監測;接著再由第三方獨立機構驗證減量成效,最後向機制管理單位申請與減量成效等量的碳權。在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機制下所核發的碳權是一種排放許可,但碳信用機制下所取得的碳權,是減量成效的認證,且必須先有減量才能取得。由於這個機制所產生的碳權亦能在市場上交易,因此可透過交易價格來進行碳的定價。我們環保署所創建的抵換專案,就屬於此類,目前國際上已有超過15個國家擁有境內的碳信用機制,由於碳信用機制所產生的碳權,可用於排放量的抵減,其角色多半是扮演總量排放交易機制或碳稅費的補充機制。
企業常用的內部碳定價
碳定價除了公部門的三種應用之外,近年私部門也開始應用碳定價工具來進行公司內部的碳管理,稱之為內部碳定價。在具體做法上,會先劃定公司內部應受到碳排放管制的對象,例如將公司內部不同的部門別設定為管制對象,接著,再使用類似前述的碳稅費做法,針對這些管制對象的排放量進行課徵。公司內部通常會成立一個基金來管理這些課徵而得的資金,而被管制對象可向此基金提出減量專案的規劃以取得補助、進而減少該部門的碳排。這種碳定價方式的重點,在於提供各部門減量誘因,由下而上找尋減量機會、並付諸實行。依據目前最新的統計,全球市值前500大的公司已有一半已採用、或規劃於二年內採用內部碳定價來管理公司碳排,並將內部碳定價視為引導公司低碳投資的有效工具。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碳定價。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邀請你註冊或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