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不經意地從現正當紅的本土劇中聽到一個熟悉的名詞「循環經濟」,當下不禁愣住,心想該不會是聽錯了吧!直到親眼聽到這個熟悉的名詞三不五時跳出來串場於劇情對話中,我才真的願意相信當「循環經濟」已變成演員口中常用的台詞時,我們還能否認它火紅的趨勢與全民/政府投入的決心嗎?
我們之前的文章已經談了很多,今天我們來談另一個大重點「設計思考」。文章《五個步驟測試你的商業模式是否跟上時代的腳步》中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創新經濟模式為例:共享單車。「共享」與「循環」的意義似乎雷同,而且單車本身就能重複使用,類似一種「以租賃服務取代購買」的商業模式,因此它應該是展現循環經濟的最佳典範吧!
但是,共享單車最後實現的仍然只有「經濟」目的,對於做到「循環」這件事情相差甚遠,原因在於一開始設計商業模式時,並沒有將「完整循環」這件事情考慮進去,依然以線性經濟的思考為出發點,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零廢棄」這個核心概念,如果「共享單車」最初有把「回收後的舊品,如何翻新再利用」這樣的概念融入商業模式中的話,想必不會造成一座座無法再次投入市場的單車垃圾山那樣驚悚的畫面,這樣的結果令人感到沮喪,也同時對循環經濟產生疑問,這是否又是另一種打著新創的招牌,實際上對環境毫無貢獻的陷阱迷思呢?
另外一個「以租賃服務取代購買」的案例,歐美一家成衣公司,決定用租賃方式和衣架供應商簽訂租賃使用服務,供應商承諾會定期收回舊品並依照需求改良新品衣架供給成衣公司,而這樣的決定有什麼好處呢?
1. 衣架廠商可以回收舊款商品,再重製成新的,一方面減少商品的製作成本,另一方面廠商重製舊品的過程中,可以改良並設計出符合客戶需求的客製化衣架
2. 該成衣公司永遠有廠商提供最新款衣架可以使用,並且獲得符合需求的客製化衣架(不用預先購買一批),以及專為自己服務且信賴的合作廠商
3. 衣架廠商從此有了穩定的客戶,不用再大量生產通用商品,避免囤積貨品與滯銷的風險
4. 經濟的循環性漸漸產生並穩定成一種商業模式
5. 最後,我們生活的環境也不會多了許多來自企業用不到的廢棄物品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看到雙方達成共識時,他們將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目標「零廢棄」融入這項商業模式中,因此雙方從中皆獲得成本的降低(購買成本與製造成本)、減少風險(囤積的風險),以及領先業界的地位(創新的商業模式)。
因此,如果可以,我們應該在商業上開始進行「零廢棄」的大膽挑戰。道理很簡單,全世界的廢棄物數量早已多到沒有人敢面對的地步,且企業處理這些廢棄物的成本有時更是高得驚人,但有趣的地方是,全球經濟中所有的廢棄物都可經過設計再被利用,因此企業從零廢棄著手,反而可以提高物料效率、減少浪費,是有助於企業落實循環經濟的重要第一步。
(圖一) 企業進行「零廢棄填埋」的行動方針
圖片來源:UL
這時你或許也開始思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許多的產品皆使用回收物再製,這些產品可以安心使用嗎?此外企業或供應鏈製造產品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污染物,難道也可以進入循環體系?這時我們就要再考慮另外兩個目標,也就是「零排放」、「零事故」,也稱「三零目標」。
中經院企業循環經濟獎培訓課程裡的講者指出,「三零目標」是評定一家企業落實循環經濟的重要指標,因此企業必須重新思考整個過程,從前端原物料的選擇、製造設計,到減少廢棄物等,採取積極解決問題與友善環境的循環思維,完善循環經濟。
在國內已有綠色企業於全球拔得頭籌,取得UL 3600循環系數認證,這是一套全面盤點循環經濟的評估標準,根據標準要求,從產品、工廠和企業三個層面切入,產品面主要針對材料的含量、配方或組成,以及設計(如設計再利用或再循環)測量產品級別的循環度、工廠面評估廢棄物的移轉度,對企業層面進行綜合評估,以協助企業呈現三個層面的循環成就,展現其從線性經濟走入循環經濟的決心。
(圖二) 全面評估企業物料循環度的UL 3600標準
圖片來源:UL
循環經濟的概念本身不複雜,複雜的是每個環節要精確落實,需要很大的功夫,尤其要讓習慣「線性經濟思考」已久的企業們轉換成「循環性的經濟思維」,這需要時間。我們上班時做企業的循環經濟,下班後做為消費者,也要開始以實質的行動支持,例如就從對於使用「再回收製品」產生信賴感開始。
(本文共同作者 賴如儀,目前為綠學院人才發展教練)
(封面來源: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翻譯與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