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營建業循環經濟系列文章上架之後,議題在環境運動界、綠色產業界炸鍋,很多人說我們用循環經濟替水泥業「洗白」、「漂綠」,說挖山就是不對,水泥只要改成進口,就不需要挖山了嘛,這麼簡單的道理你們這些大財團不懂嗎?
水泥確實可以進口,現在也有一部分進口。但是,經歷新冠肺炎病毒一役,你學習到很多東西不能仰賴進口,想像若是我們沒有塑膠製品製造能力,口罩改成進口,關鍵時刻買不到口罩其他國家會理你嗎!
我相信會看綠學院專欄文章的你,絕對不會只停留在簡單的非黑即白的邏輯裡,你已經嗅出這其中循環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潛能。歡迎你提出對產業發展有幫助的建設性問題,我會挑選出一些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和你一起釐清誤解、找出關鍵問題,為你建構系統性的知識框架。
我們之前的文章談水泥,今天我們來談混凝土及混凝土產業的循環經濟。
當代人類使用最多的東西,第一名是水,第二名就是混凝土
把水泥、砂石、水等材料按比例混合,充分攪拌,就成為混凝土。混凝土的使用量之大,其重要性等於國家戰略物資。
在沒有精確稱重和攪拌設備的年代,水/水泥/砂石三者以1/2/4或1/3/6的比例,在工地現場用平鍬人工進行拌和,後來科技進步,現在的預拌混凝土廠使用電腦精確計量配方,使用機器攪拌,再裝到田螺狀會轉動的預拌混凝土車裡,運送到工地使用。混凝土保鮮期最多就半天,半天後就不能用了,這就是為什麼混凝土廠必須設置在都市附近,不能離基地太遠,也不可能從國外進口的原因。
混凝土比水泥更早就開始實踐循環經濟,早在循環經濟這個詞出現之前,中聯資源公司就是全國第一間循環經濟新創公司
我們在《循環經濟這個新老闆,會讓水泥業由黑翻紅嗎?》文章中說,高爐石再製成為爐石粉,可以加到混凝土中,替代部分的水泥,在資源的層次上實踐循環經濟。而且靠著循環經濟的供應鏈,高爐石已經可以賣得好價錢。
看完上面這段你只花了十秒鐘,但從概念到落地應用,可是許多人人生的黃金十年。民國六十年代,中鋼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高爐石往海裡丟,當地漁民擔心這是有毒廢棄物,封港並圍廠抗爭,雙方陷入僵局。那時剛從國外留學回國的陳振川教授,從國外經驗找到一個可能的解法。他像苦行僧般投入多年研究,證明高爐石再製成為爐石粉,可以加到混凝土中,替代部分的水泥,不僅使用無害,還可增加混凝土的強度。最重要的是,因為可以少用一點水泥,就減少混凝土業者的成本,還可以節能減碳,少挖一點山。
聽起來非常理想,但是大家不敢用。那時的爐石粉是聽都沒聽過的廢棄物,更不用說爐石粉加到混凝土中。你瘋了嗎,有沒有毒啊?水泥用得好好的,突然要換爐石粉,真的安全嗎?房子倒下來有問題誰負責?
但是居民成天圍廠不是個辦法,於是業界開始組團隊,成立中聯資源公司,專門提供爐石粉產品及服務,開辦各種教育培訓課程;政府也修改相關的法規,調整政策,在這幾股力量的助攻之下,最終實現了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產業鏈,也就是最早的循環供應鏈。目前臺灣每年使用的爐石粉達600萬噸,經濟產值超過新台幣60億元。
另外,燃煤發電廠產生的煤灰(飛灰),可以加到水泥和混凝土中,光是送至混凝土廠使用的量,每年也達到400萬噸,經濟產值超過新台幣30億元。
現在,添加爐石粉和煤灰的混凝土,已經成為高品質混凝土的標配,從台北101大樓到南山大樓,從山邊、海邊、到你家旁邊,混凝土產業不只用掉廢棄物,同時也創造了新公司、新商機。
故事到這裡似乎是個完美的結局。但是你忽然想到,不對,混凝土產業的循環經濟並沒有做得很好,晶圓廠的廢棄物被惡意傾倒(註一),就是混凝土惡搞的,這個產業很沒良心。
混凝土和水泥一樣,都不可能吃下所有的廢棄物,用異想天開的法規強迫餵食混凝土,美其名循環經濟,還讓不肖的混凝土業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把整個業界的形象拖下水
即使神如水泥窯,也不可能吃下所有的有害廢棄物。水泥窯不能燒大量的三號塑膠PVC,因為PVC中含氯,氯離子會留在水泥中,低於一定的量沒有什麼危害,但太多的話,水泥中的氯會跟房子的鋼筋產生作用,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海砂屋。這就是為什麼水泥窯可以協助去化很多廢棄物,但對處理家庭垃圾和焚化爐的煤灰或底渣就會想很多,因為家庭垃圾含氯的東西多,而焚化爐主要燒家庭垃圾,其煤灰或底渣的組成就會跟燃煤發電廠的不同,會影響水泥的產品品質。
同理可證,混凝土一定也要考慮其產品品質,不可能吃下所有的廢棄物。但是政府為了要有漂亮的回收率數字,要有去化的管道,就一股腦兒把一大堆不知道怎麼處理的廢棄物硬塞給混凝土廠。
之前「經濟部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規定,晶圓製程後的廢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可以做為混凝土的替代原料,取代一部分的砂石,混凝土廠再跟晶圓廠收取處理費,這聽起來很循環經濟,但其中有蹊蹺!
我們剛剛學到,混凝土吃下爐石粉和煤灰,可以取代部分的水泥,但是吃下晶圓廠的污泥,真的可以取代一部分的砂石嗎?
答案是不行。晶圓廠的污泥不比砂石,也沒有辦法如水泥般產生強度,混凝土根本沒辦法用。但是混凝土業者反正有處理費可以收,背地裡再拿去棄置即可,十幾萬噸的晶圓廠污泥,在政府統計裡為「已回收」的混凝土替代原料,但實際上卻是之前文章《失控的引爆點!循環經濟最後真正循環的只有新台幣》裡頭說的:循環經濟最後真正循環的只有新台幣,廢棄物這個主角倒是被晾在板凳上,丟到山林裡無人聞問。
等到被爆料之後,政府趕緊修改法規,說晶圓製程後的廢水處理產生的污泥,不能再做為混凝土的替代原料。
把廢棄物拿去棄置的混凝土業者難辭其咎。政策制定者則必須清楚認知,材料是否真的能夠循環,不能憑感覺,必須根據科學,否則晶圓廠的污泥事件、爐渣屋事件,還有更多都會繼續發生。
我們可以如何改變呢?其實,只要回到文章開頭那個爐石粉的故事,用專業的工程思維來處理循環供應鏈的問題,什麼東西能用、什麼東西現在不能用但以後有機會可以用、什麼東西確實不能用,一切都讓專業說話。循環經濟雖然不簡單,但靠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混凝土業的循環經濟終將會有個完美的結局。
(註一)《失控的高科技廢物,引爆環境危機》,天下雜誌,2015
(封面來源:Dok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