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看過一部電影《蝴蝶效應》,這個比喻很貼切地形容我從一個不懂綠色產業的菜鳥,漸漸航向一個新的旅程。時光倒轉回到10年前,那時的我對於節能這件事並沒有特別注意,更別說是專業的需量觀念及其對電費產生的影響。我和你一樣,把電費帳單付清就自認盡到了公民的義務,對於能源並沒有很清楚的概念。那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觸發我人生航道的改變呢?
那時,我住的社區管委會發生了一些狀況,社區居民為了解決問題,就推舉我接任社區主委,當時社區總幹事問我,要不要來試看看做低碳社區改造,而且政府有補助,不必花很多錢。於是我開始參加培訓課程,從最簡單入門的節能手法開始,汰換社區公共空間的燈管。接著發現可以做更多呀,於是關掉耗能的噴水池,改成不用電又健康的生態池,這樣一來不只用電度數大減,用電需量也大減。這真的很有成就感,於是我又去思考更多可能,透過設備啟用時間的重新配置,大膽把公共空間的用電方案改成時間電價,這些全部加一加,公電電費有了大幅的下降,從夏季每月6~7萬降到每月3萬多,幾乎省了一半,一年省了30萬的電費。我後來學到,不只是社區,辦公大樓、工廠、旅館都有太多可以思考應用的節能空間,電力能源真的不只是帳單而已。
舉例來說,我曾和朋友去住過一間民宿,民宿老闆很用心在節能這一塊,花了不少錢裝了熱泵及太陽能熱水器,但他跟我提到,裝了這些之後,電費仍舊非常貴,這讓他非常困惑。我在隔天中午退房之前,花了一點時間統計分析他的設備使用情況,並給了他一點點建議,而他真的也照做了,一年下來電費省了好幾萬,老闆非常開心,招待我再去住他那裏。
2016年,我發起台電人南北徒步串聯,當時是針對政府修訂電業法時, 有許多不合理及不公平且非常躁進。
因為南北徒步串連這個活動,我認識跨系統的其他單位同仁,發輸配售跨系統分享也讓我進步更多,我其實內心非常感謝這些台電同事。
2017年,我在YouTube看到Michael shellenberger的演說,突然心有所感決定發起邀請Michael shellenberger來台灣,而當中也獲得了核能學會以及核能流言終結者的大力協助,我們在三天內辦了很成功的演講及分享活動,也獲得了很大的共鳴及媒體的關注。我們後來還和Michael shellenberger一起送了陳情書到總統府,請政府針對非核家園這個能源政策再做檢討,因為不管是碳排或是電力供應穩定還有未來電價的影響,都不像是政府講的那樣。
2018年發生的事情你就知道了,因為只要你有去投公投票,你也參與了我們辛苦一年的成果。去年(2018)年初時,李敏老師決定發起以核養綠公投,而後決定由黃士修擔任領銜人。當時社會上完全不看好我們,中選會又拼命打壓,我們這個公投是又沒錢又沒人,在投票前許多志工是完全沒有信心的。我也是志工之一,但我內心是相信我們一定會打贏這一場。我一路看著非常多的志工瘋狂地投入,這當中的辛苦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一直到最後我們真的拿下了勝利, 公投過關,這種心情當下實在難以形容,我只能說我很驕傲我參與了這場戰役。
這一路走來,認識了很多朋友,也吸收了許多知識,互相分享也激發出更多動能,我更為關注能源了。我覺得綠色產業一個最大的特色是跨領域的整合,人與人之間一定要合作,才能試著去創造新的組合。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情啟動了你的按鈕,但是當你開始改變,你就會發現改變的不光是你,你會開始影響週遭的人,而你幫助這世界多少,這世界就會回饋你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