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在《台積電買疫苗也算ESG!?》文章中,用台積電和鴻海買疫苗救國的故事證明:原本一個衝擊股價的減分題,只要用ESG解題,就可以逆轉為加分題。
這幾年綠學院不停地說絕對不要讓貧窮的品牌代工廠思維限制了你的想像,每間公司都應該要開始做ESG,因為ESG的用處比你想像中的要多更多,這可比你去廟裡捐香油錢得到更多重的效益!
ESG是什麼?跟CSR的差別是什麼?
比神明保佑還厲害?ESG是什麼?聽說ESG包山包海,包括國家層級的ESG、企業層級的ESG、社區層級的ESG,這麼複雜,怎麼開始?
一句話,拜神明不如拜ESG。企業經營從來沒有像這個時代這麼挑戰,一下子遇到新冠疫情,一不小心還會遇上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了要活下去,企業經營需要一套全新的思維,ESG就是下一代企業興盛的關鍵字,因此我們今天特別著重在企業層級的ESG。
就跟人是複雜且矛盾的動物一樣,企業既然是人發揮想像力創立出來的組織形式,自然也會有其多面且複雜的需求。很久以前,大家說公司只要做好「企業公民」這個角色就可以,做一點對社會、環境有益的好事,例如公益慈善活動、節電、種樹、淨灘,對企業形象加分,我們還會頒獎給你,這就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人類知識的成長、資訊的透明化,一些企業的利害關係人發現,欸,不對,企業社會責任像是在買贖罪券一樣,老闆出來領獎的時候講得感人肺腑,回去之後作商業決策也還是一個樣啊,排的二氧化碳或污染一樣沒少,於是ESG原則出現了。
ESG原則重視公司決策機制應納入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方面因素。
· E(Environment)指對於環境衝擊的考量
· S(Social)是對社會及文化的考量
· G(Corporate Governance)則是公司治理
在環境層面,考慮包括如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等面向;在社會考量層面則包括對利益關係人的影響如員工的工作條件、工作安全、公司所在附近的社區健康與安全、社區關係維繫、公司上下游供應鏈的福祉等;公司治理則關注是否公開與透明。
這三者缺一不可,也不能一面倒。你想,若企業只注重社會,將成為慈善團體,兩者毫無區別那世界何必有企業的存在;若只注重環境,連員工都養不起,對社會發展也沒有太多貢獻;若只注重賺錢,人們對其破壞環境、壓榨供應商等造成之厭惡感,最終仍會傷害公司形象,將使公司無法永續經營。
四個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原則
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思考ESG呢?有四個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原則,用白話文說,就是在乎的人、重要的事、長久影響的脈絡、是否完整。
· 企業永續發展原則一:利害關係人包容性
企業需尋找與企業有關之利害關係人,檢視企業本身如何回應他們的合理期望與利益。
· 企業永續發展原則二:永續性的脈絡
企業應考量各ESG事件之相關時間與空間背景,對於當地、區域或全球,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貢獻或影響。
· 企業永續發展原則三:重大性
企業與利害關係人共同在乎,認為對於ESG具有重大衝擊之項目。
· 企業永續發展原則四:完整性
企業探討永續時應注意在合理的時間、空間下所訂的邊界,應當足以反映ESG的衝擊,涵蓋充足之資訊。
臺灣企業永續發展已正式進入「M型社會」,前段班跑得很有勁,後段班提不起勁
臺灣ESG發展狀況如何呢?這幾年可說是爆炸性的發展,各種永續獎項無論是協會的、雜誌的,琳琅滿目。不過很有趣的是:得獎的,永遠是那幾個企業。因為臺灣企業永續發展已正式進入「M型社會」!標普道瓊指數(S&P Dow Jones Indices)、明晟(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MSCI)、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等給企業的ESG表現打分數,然後編ESG指數給全世界的基金公司、頂級的投資人、超大機構、超級富豪家族辦公室管理的基金使用,本地的前段班企業爭先恐後,盤據市場上各種ESG金融商品成為成分股,這些都是閃亮的「M型右端資優生」。本地的後段班企業,有些裝睡叫不醒,有些因為法規規定、火都燒到門口了,才準備開始動身,慘的是好不容易想要動身,卻發現腳麻了,動都動不了,於是都成了「M型左端」。
這是因為公司的組織能力、意識、知識麻了!ESG中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這三個面向,在企業內通常分散在各個部門、不同人在管。這裡面涵蓋經管、人資、品保、總務、各個事業部,即使是有企業永續辦公室、永續委員會甚至永續部,也通常沒有指揮權,有很多甚至是空殼,各個部門開會起來,人人像打躲避球,能推就推、能閃就閃。所以第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整合各個部門,讓大家即使是心不甘情不願,也得投入。
接著,推動永續發展最難的是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一個成功或曾經成功的企業,是最不容易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的,很多企業困在往日或現在的成功而不自知。就像國父孫中山所說「知難行易」,並且不能「只知其然」,而必須「知其所以然」,再進一步「知行合一」。意識麻了這種症頭最容易出現在高階管理階層、創辦人或股東,所以第二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要如何移動這些關鍵決策者的屁股,讓老闆即使是心不甘情不願,也得投入。
最後,很多企業敗在對最前沿的知識和情報沒有掌握,還停留在CSR就是ESG,就是捐款給育幼院、環保就是種樹等過時的知識裡。比沒有知識更慘的是誤解。許多企業談到做ESG,開條件嚇死人,開價笑死人,就是出於對市場的誤解。你有意識不代表你有常識,你有常識不代表你有知識,你有知識不代表你有正確的知識,這裡面有成千上萬個陷阱,所以第三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要有正確的知識並採取正確的行動,這樣知識才有力量。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ESG。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邀請你註冊或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