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hole world is fighting for carbon neutrality, what is the connection with low carbon reduction?

The whole world is fighting for carbon neutrality, what is the connection with low carbon reduction?


      最近常常看到「XX企業宣布碳中和目標」的新聞,媒體聞風而至,甚至還發明出股市新名詞「碳中和概念股」,這裡面感覺有很多股票可以買,有滿滿的商機!

       但是「碳中和」是什麼?常常在媒體上看到跟著碳中和聯袂出席的「淨零排放」又是什麼?做了有什麼好處?不做有什麼壞處?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把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工程技術移除,或運用碳交易等方式取得碳權來抵換,達到正負相抵,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碳。   

淨零排放是什麼?

        碳中和只著重於二氧化碳的平衡,這還算是簡單的,淨零排放則走得更遠,包含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以及三氟化氮(NF3)等所有目前被歸出來的溫室氣體,得把排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全部移除,而非使用碳交易取得碳權抵換,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溫室氣體,才是淨零排放。

為什麼需要碳中和、淨零排放?

       減碳和防疫一樣,在臺灣排的碳,會影響全球;全球排的碳,也會影響臺灣,因此碳中和、淨零排放不是為了愛地球,是為了集體控制風險,確保你我能繼續過著有尊嚴的快活日子。

 

碳中和

(圖一)氣候變遷刻不容緩,我們是關鍵的一代
圖片來源:Unsplash

      現在的日子一點也不快活。地球就像人體一樣需要溫溼度調節,大氣中本來就存在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會阻擋、吸收從地球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輻射熱(紅外線),幫助地球維持恆溫,原本的調節系統運行得很不錯。但是工業革命之後,化石燃料(如煤、油、天然氣)主宰了我們能源的產出,燃燒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飄散至空氣中,這個調節系統就像是被蓋了一條大棉被,無法吸濕排汗,循環系統出問題,人會出問題,地球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地球出問題,倒楣的不是地球,而是我們人類,還有倒楣和我們住在一起的各種生物。

全球碳中和、淨零排放現況

       在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中,設定本世紀末平均升溫不超過2℃的全球環境目標;但是根據各種國際智庫的預估,不久後大氣增溫幅度就要超過2℃了!因此各國必須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否則光是經濟損失,對於各國都會是嚴重的打擊。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2個國家以立法方式宣告了在本世紀中葉達到淨零排放,另有超過一百個國家正在討論淨零排放的規劃(註一)。2050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目標年,也有若干歐洲國家設定更早的時間點,譬如瑞典設定在2045年,芬蘭設定在2035年。

       到這裡我們看到國家層級的碳中和,而其實碳中和從下而上,可以有個人層級的碳中和、企業層級的碳中和、國家層級的碳中和,同理也有個人層級的淨零排放、企業層級的淨零排放、國家層級的淨零排放。

企業碳中和三步驟:減碳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

       不要以為我們可以輕鬆做環保就達到碳中和,碳中和是要花錢的!產生碳排放有多重管道,每個國家因應減碳採取的策略,都會彼此影響,減碳和政策效果的評估,不僅是跨區域,也是跨領域的議題。因此,我們現在談的,多為企業與國家層級的碳中和。減碳會影響現有的許多公共設施與政策、生活習慣的設定,這並不會讓你很舒服。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買綠電追求碳中和,你可能以為買綠電就碳中和了,但是其實買綠電充其量只是減碳初級班,碳中和比買綠電還要複雜,算是減碳中級班。淨零排放則是減碳高級班,挑戰更高。

第一步:組織碳盤查

        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就要先從減少碳排放開始。太陽能等綠電產生的碳排放很低、甚至是零,所以可以稱為零碳,買綠電憑證、工廠使用100%綠電,是抵你「用電產生」的碳排放,但是公司的營業及生產活動相當複雜,其他來源的排放,必須搭配負碳技術和其他政策工具來達成碳中和。目前國際上對於碳排放計算的三個認定範疇(註二):

範疇一:工廠生產的直接碳排放,來源包括製程使用氣體、緊急發電機、公務車輛使用燃料,或其他活動所產生之逸散性排放源。

範疇二:外購輸入能源所造成的間接碳排放,包含電力、蒸氣、加熱等。所謂買綠電憑證、工廠使用100%綠電,就是說你跟台電買了多少度電,再買相同度數的綠電,就可以宣稱100%綠電,抵扣「用電產生」的碳排放。如果以為用綠電就零碳排,你可能會用了更多的電,產生更多的碳排放,這反而對環境沒有幫助。

範疇三:其他間接碳排放,包含供應商生產與運輸、廢棄物處理以及員工通勤與差旅等,你買的綠電自然也沒有抵扣這部分的碳排放,但若企業要宣告碳中和,這塊也得處理。

第二步:各種減碳行動

        企業可以進行的減碳行動有很多,以後有機會我們再展開談。

第三步:使用抵換或負碳技術

        抵換屬於減碳政策工具的一種,而負碳技術以全球範圍和規模來看尚未普及,因此我們再等一些時間,再展開談。

碳中和的本質是競爭,一場全球規模的博弈,領先者將能制定遊戲規則

       在臺灣,大家已經習慣什麼事都聽國際品牌商發落,連做個碳中和,都要拿歐美國家來施壓。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其實新的政策與公共設施、生活方式,就是新的商機,比爾.蓋茲在他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一開始就提到,他是來說明達到2050碳中和有多少機會,而不是多少障礙的。能源是減碳任務的關鍵,這其中就包括了潔淨能源、高效率電廠、儲能、氫能源、核能、碳捕集及封存、零碳交通、車輛電動化、鐵路系統重建、建築節能等。

       碳中和目標事實上就是代表著重新設定人類社會的目標,因此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且需要務實的商業模式,將消費習慣轉換為低碳模式。只要誰的技術領先、誰的產品能快速普及、誰的碳金融市場最快建立,誰就擁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減碳已經超越了環保愛地球的層次,綠色產業、產業綠化的發展將是一場全球規模的博弈。這是千年一遇的大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在新一輪的遊戲規則中,取得遊戲規則制定權。綠學院不是很愛說「眼界,決定企業的世界」嗎,我們再加一句,眼界不只決定企業的世界,它還會決定你的命運,以及國家的命運。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碳中和,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邀請你註冊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

(註一)https://eciu.net/netzerotracker

(註二)為了方便理解,這裡還是依循ISO 14064-1:2006中的「組織邊界」所界定的排放面向(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來說明。在新版的ISO 14064-1:2018裡,將原本的組織邊界改為「報告邊界」,並將排放重新彙整為六個類別,分別是(a)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原範疇一);(b)來自輸入能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原範疇二);(c)來自運輸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d)來自組織使用產品的間接排放;(e)來自使用組織產品有關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f)來自其他來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後四種類別為原來範疇三排放的細化。

Get complete series of the glossary accordingly, make sure you are ahead of others

重磅!預言臺灣將宣布碳中和目標

不過,這一年多以來,在疫情之中,世界也醞釀著一個許多臺灣人沒什麼感覺的重大關鍵趨勢:各國陸續宣布國家層級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標,也就是我們常聽的「淨零排碳」(net-zero carbon emission)。

2021/04/06
買綠電不就碳中和了嗎,企業最近在緊張什麼?

這時很多公司就說了,「我有加入RE100啊。綠電不就是零碳嗎,買綠電憑證,我公司不就碳中和了嗎?但是綠電憑證又買不到,碳權又都被台電拿走了,我做不到你怪我嗎?」

2021/06/21
三年前他預言儲能商機落點,今提出最大膽的淨零排放國家戰略

碳中和的本質是競爭,一場全球規模的博弈,領先者將能制定遊戲規則,未來的國家如果沒有實力坐上掌握底層技術的大國餐桌,你就只能被放在他的餐盤上

2022/06/20
碳盤查焦慮?企業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必懂的關鍵字其實是「綠色溢價」

如何決定哪些產業應該優先淨零排放? 國際上大家用「碳排放強度」和「減碳難度」分析並設定減碳的優先順序,但設定產業減碳優先順序應該要有更好的方法,也就是要考慮減碳難度,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一個重要的方法—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綠色溢價是什麼?一種分析減碳難度的方法,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為了減碳,要多花多少錢。

2022/07/04

Knowledge

No.183為什麼說儲能沒救了,大家都還在培養儲能專案經理?
2024-05-21 股神巴菲特說,要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聰明的人懂得逢低進場,才不會等到商機再次降臨時,跟著大家一窩蜂,搶不到人才,做不了事。
【行內人心底話】比黃金還厲害的「黑金」綠電登台!
2024-05-27 再生能源中容量因數第二名屬於廢棄物發電,也就是燒垃圾,燒垃圾也衍生出空污議題,有無更好的解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