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绿色产业工作者交流社群 Green Like We Give A Damn举办一场小聚,这场小聚的主题很特别,因为在绿色产业工作的我们,大部分都是有著鹈鹕之志的理念型人才,我们潜意识会挑难的事情做,但这不代表遇到困难时,我们有比其他人更好的应对策略。遇到鸟事,滴了一坨鸟屎在头上,我们的选择通常不是赶紧清掉它,而是顶著那坨鸟屎一直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反刍式思维(rumination),也就是自心紧紧抓著愤怒、不公平、悲伤、恐惧的感受不放,同时不断地质问自己不会有解答的问题。反刍式思维就像一个回圈,你怎么走,就是走不出去。于是大家在讨论,为了在绿色这条道路上走得长远,我们要如何处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说,当我们谈到决策或行为改变时,它必定涉及支持条件的转换、或代价的付出。无论是绿色经济或是绿色生活模式,它都并非是自动会形成的结果,而是必须投入努力及资源才有可能达成。对于绿色理念在生活中的实践,可以从「集体外在」的社会制度来驱动;比如绿色经济商业模式的开展,即是这个面向下的一些例子。然而,就我个人过往的观察及一些环境活动的执行经验,「个人内在」对于环境的感受、以及推动过程中面对情绪压力的处理方式,才是目前影响生活绿化成功与否及能否持续的关键。
在现代步调繁忙及专业化的工作与生活态度之下,人们因为只将心力聚焦于当前的事物,反而容易忘了我们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如此,对于生活及消费方式对环境的破坏,我们不是容易忽略它、就是视而不见。久而久之,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我们,也渐渐失去了对环境的同理感受。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面向,只著重在某一面向—比如绿色商业模式的推动与建构,那么这个模式也必然因为支持条件不足、最后无法成为一个稳定的改变。进而,无法快速地形成一个稳定的改变,也容易让原本满怀期望的投入者,开始因期望不符预期而产生情绪压力。而当我们穿戴著负面情绪来继续投入旅程时,却也容易让我们在情绪的引导下说话、行事,最后更加远离成功的目标。因此,如何学习面对追寻绿色浪潮过程之中所遭遇的情绪挑战,也成为另一大课题。
重新唤起人们对于环境的同理感受,将是支持绿色浪潮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这之中,亲身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更精确地来说,当触及环境议题时,无论我们谈的是一个理念、一个友善的商业模式、或是一个简单的实践方法,我们必须尝试让人们从旁观者的角度,转为参与者的角度来面对、实践它,它才能真正内化成为个人生命经验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透过投影片向学生们说明海洋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但也可以直接带著大家亲身进行一次净滩活动、并让同学们感受净滩前后的差异。那么,映入他们眼中及心底的,不再只是不知何处所拍摄的照片,而是他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
另一方面,对于面对及管理情绪,我们常缺乏一个简便有效的策略。拆解情绪的成因、以及情绪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可以找到几个重要元素,并建立个人处理情绪的策略。
追究情绪的来源,它主要来自于心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当现实情况高于期望,我们会有正面情绪;反之,则升起负面情绪。而个人感受到的情绪强度、以及这个情绪在你心中会持续多久,则分别受到个人健康状况及你是否穿戴著情绪说话、做事而定。从根本来说,要从源头改变情绪,关键在于针对目标给予正确的期望。
绿色浪潮虽然是近年的趋势,但要将趋势化为生活或产业模式,则需要时间的深化及支持条件的齐备。对于自己的投入需要时间来化为产出有了正确的期望后,加上耐心的帮助,能够减少因期望与现实落差所带来的情绪压力。
另一方面,情绪的讯息从脑部发出后,即透过生理机制转变为身体感受。也因此,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够增强自己对于情绪的抵抗能力。而对于情绪已升起的情况下,保持觉知的不穿戴著情绪说话、行事、或甚至是在心中进行著起伏精彩的心理剧场,则有助于截断情绪养分的供给,让它无法长时间停留在心中。
综言之,对于理念或想法,我们谈了很多、也创造出不少概念架构;但对于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让我们能够由内而外改变这个世界,则需要更多的创意来投入、亲身实践,以及适度的内在管理。当你下次步行于街头时,可以尝试将你的觉知移向周围的世界,相信你都会重新感受到身边环境想说的故事。无论它是悲伤或愉悦的,你都在身处其中、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