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碳中和、淨零排放紅翻天,一時間,碳費、碳稅、碳權、碳交易、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再生能源憑證等各種千奇百怪的碳管理工具跑了出來,讓人眼花撩亂。很多媒體還「聯名上書」希望臺灣開啟碳交易市場,好像只要像開股票市場一樣把碳交易市場開起來,碳排放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是真的嗎?碳交易是在交易什麼?真的可以減碳嗎?
碳交易是什麼?
碳交易乍看之下確實有點像股票交易,不過它卻比股票交易複雜很多很多。因為它企圖結合傳統管制與市場交易機制,在一段時間維度下、用較低成本控制地球溫室氣體的總濃度。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碳交易的設計讓你花錢買別人努力的成果,甚至有動機去開發出從來沒見過的成果,這是人類設計過帶有最多維度的環境管理工具之一。
在碳交易裡進行交易的標的或商品是碳權,它可以是一個允許排放碳的許可,也可以是一個碳減量的成效,計量單位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碳權,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抽象環境概念轉化為經濟上可具體定價的金融商品。
因為「碳」看不見又摸不著、沒有實體交易買空賣空、很像詐騙,因此每個國家都將碳交易當成是國家碳管理的政策工具之一,核發碳權相當嚴謹,不能亂給,需要有認證標準,以防可能的詐騙行為。不過因為我們對碳交易並不熟悉,詐騙行為仍充斥於社會中,以後恐怕只會更多。
同場加映:No.128 《氣候變遷因應法》收碳費,企業如何因應?企業碳管理超前部署第八講
兩種層級的碳交易市場
碳交易有很多種方式解釋、分類,也有很多層次的脈絡,我們可以先從兩種層級的碳交易市場來學習了解,它們分別是「強制性市場」及「自願性市場」。
第一種:強制性市場,很多時候指的是總量管制排放交易
在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機制之下,政府設定了減量目標,並進一步把允許排放量當做一種籌碼(碳權)發放給受管制者;以這些碳權做為標的,可以進行碳交易。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是強制性的,被管制者一定要達到被賦予的排放目標,因此在此機制下所產生的碳權,被視為是強制性機制下的碳權 。而流通及交易強制性碳權的市場,稱之為強制性市場(regulated market)。
碳交易試圖透過市場機制來降低達成減量目標所需的成本支出,它的構想是,當產生排放的產業被限制可排放的數量時,有些業者可以透過自行減量來達到要求,但有些可能因為成本太高而降不下來,這時就可以透過碳交易機制,讓無法減量的業者去購買其他業者剩餘的碳權,以抵減自己的排放量。排放交易機制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有剩餘排放數量的業者和無法達到排放數量要求的業者,透過交易的方式互通有無。對於能有效減排的業者而言,他可以從碳交易中獲利;對於無法有效減量的業者,他可以從碳交易中省錢,不然他就得自己花更多的錢用其他方式減排。
第二種:自願性市場
自願性市場從字面上讀起來,你可能以為是個自由市場隨意買賣碳權賺錢,其實不全然如此。自願性市場其實是強制性市場的補充機制,是碳管理的政策工具之一,也就是國家在總量管制排放交易之外,還透過其他方式讓「非被管制者」執行減量專案來取得碳權,例如專欄文章《買綠電有沒有同時買到碳權?》中談的碳權就是屬於這類。此機制下的碳權通常叫減量信用額度、代表的是減量成效,而交易此一額度的市場即為自願性市場(voluntary market)。
自願性市場之所以稱之為「自願性」,是因為減量行動的執行者不是被管制者,他們是自願地來執行減量,因此得到的碳權可以被視為一種獎勵。排放源可以透過購買碳權來抵減自身的排放,就像用綠電憑證來抵減用電排放,以滿足強制性的減量責任、國際自願性的減量倡議、或是綠色供應鏈的要求等。碳交易作為一種將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成本予以內部化、變成公司帳單的工具,促使利害關係人進行決策時能夠將排碳的成本納入考量,進而減少排放量。
全世界碳交易市場發展現狀
在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時,為了達成全球減量目標、並控制世紀末升溫不超過2℃,世界各國開始已針對所有可能的減量工具進行盤點,並提升落實應用的力道,而排放交易就是其中之一。依據世界銀行2021年的最新報告指出,目前有29個執行中排放交易機制,管制範疇涵蓋38個國家包含中國大陸;共有87.3億噸的溫室氣體被納入管制,占世界排放總量的16.1%。且此一趨勢仍在持續發展,而從排放交易機制衍生出的各種碳交易市場也預期會快速成長。
碳交易可以協助達到碳中和,讓企業用更低的成本減碳,並帶動減碳技術商機
碳交易市場,可以推動公司去開發、投資碳排放減量的技術,並透過金融機制來帶動相關產業的正向循環。因此,碳交易兼具二項功能,一是協助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二則帶動了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相關產業的綠色商機。可以預期,未來由此衍生的各類型碳市場,包含依附碳權所開發的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將會十分可觀。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碳交易。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邀請你註冊或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