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在你想像中是否細雨紛飛、陰雨連綿不斷,空氣潮濕悶熱,名符其實的「霉」雨?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別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春雨特性,延續了一個月還不願意忘記,端午節都過了!
事實上,「梅雨」雨量特別豐富,鋒面移入加上西南氣流,對流雲系產生的強降雨帶來重大災害。梅雨是除了颱風之外,臺灣第二大氣象災害,別再以為是陰雨連綿不斷了,更何況,我們現在還附贈一個氣候變遷。
在北極29度之後,應變極端氣候,無法挽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近,我們必須儘快想辦法調適,「海綿城市」就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任何改變都不會是自發的,需要有獎勵和懲罰的機制設計,否則屁股是不會想要移動的,這就是「紅蘿蔔與棍子」策略。
海綿城市發展可以用的棍子有二:
1. 排放許可證制度
2. 徵收雨水費
海綿城市發展可以用的紅蘿蔔也有二:
1. 減免租稅制度
2. 優惠補貼
我們今天就來整體理解一下這是怎麼運作的。
棍子策略一:排放許可證制度
美國政府於20世紀末,制定了國家污染物排放削減許可制度(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 NPDES),要求各地政府針對區域雨水下水道系統的所有者或經營者,如工廠經營者或土地開發者,須取得NPDES雨水排放許可證,並採取污染源控制措施,各州基於此法也相繼制定了相關的法律與法規。而此方法也間接影響了我國的《水利法》,在土地開發時,對於土地開發者提出雨水的出流管制與逕流分擔的要求,開發者必須訂定排水規劃及減洪設施,避免「以鄰為壑」,可有效降低附近地區淹水風險,及下游銜接水路的負擔。
棍子策略二:徵收雨水費制度
德國為首先推行「雨水費」制度的國家。他們規定,無論是私人房屋還是工廠企業,若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則必須按房屋的不透水面積收費,無論是房屋、車道、夯實無法入滲的土地,都算是不透水面積,每年每平方米需繳納1.84歐元的費用;若採用海綿城市策略,如:屋頂綠化、雨水貯集或入滲設施等來減少雨水排放量,相對應的面積則可不用繳納雨水費。
你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點不舒服,怎麼老是拿棍子呢?但其實如果有養小孩的父母就知道,我們需要清楚知道做什麼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如果每件事情都用稱讚的方法,那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反而是有害的,也就是短期看都很好,長期看卻全錯。挫折會培養一個人的堅毅力,同樣的政策也需要兩面同時施力。
其實臺灣在《水利法》中已經建立了出流管制與逕流分攤,避免多餘的水排出基地,在基地裡面可以自行削減,也就是用上了棍子策略一。然而,這根棍子僅侷限規範在新建建築物,但市場上有高達98%的建築物為既有建築物,極端氣候的侵襲速度,遠比我們想像地快速,只靠要求新建建築物,緩不濟急。因此我們建議,要把範圍拉大,一體適用。
棍子策略二徵收雨水費,就是一個不是不能做,但必須要有全局思維才會開始的策略,這個策略以我國的民情,較不容易推展,因為可能會影響選票。
下一篇,我們來了解紅蘿蔔策略,以及兩相權衡之下,哪一種組合最適合我國國情。
(封面來源:DPA/The Local news @thelocalgermany)